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8年12月03日
硅負極再現閃充神技 三星放鋰氣電池大招
這個周末,與雙十一一起刷屏的,除了“剁手”,還有寧德時代發布的招股說明書。
就像手機繞不過Apple,國產電池也繞不開寧德時代。成立僅6年,寧德時代就像小說里的穿越者,全身掛滿了奇跡,一路高歌猛進,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可與松下、三星、LG等國際電池巨頭直接競爭的動力電池制造商。
而目前國內的動力電池領域,盡管產能嚴重過剩,2018年的有效產能高達150Gwh,并還在繼續擴產中。但實事求是的說,能滿足車企需求的優質動力電池,相當稀缺,如何穩定自己的電池供應鏈成為了車企心頭之痛。
在這樣的背景下,能保質保量供應電池的寧德時代,成為“香餑餑”再正常不過。一方面是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另一方面,國家也需要這樣做大做強的電池企業來與國外主流的企業競爭,尤其是補貼退坡之后,而具備這樣實力的,唯有寧德一家。
但是話又說回來,即便是寧德時代,依舊無法在電池上滿足車企的“期望”,甚至可以說,目前沒有任何一款電池能稱得上理想電池。因此,還需要整個行業在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以及BMS技術上作出突破。
下面就來看看本周鋰電行業都有哪些大事件和新技術吧。
1、三星2030年量產鋰空氣電池續航增加一倍
三星中央實驗室已開發出鋰氣電池(lithium-airbattery),蓄電量遠高過當今的鋰電池,并能讓電動車續航力增加近兩倍。三星計劃在2030年將鋰氣電池商業化。
據悉,三星實驗室最新研發的鋰氣電池每公斤蓄電量達520瓦特小時,被認為是產業界的圣杯。據日經新聞報導,假若日產最新Leaf電動車采用三星的鋰氣電池,最大航程可從400公里增加至700多公里。
三星電池技術大躍進的關鍵是,能將電池分隔膜(separator)寬度縮小超過九成至20微米,所以每單位體積可以塞近更多電池芯。不過此技術還未到成熟階段,充電時間過久以及重復充放電效能不佳等問題都有待克服。
點評:不知道為什么,當豐田宣布將量產固態電池時,筆者是震驚、佩服加“不愧是豐田”;而三星宣布量產鋰空氣電池時,筆者卻是質疑、皺眉加“畢竟是三星”。或許在筆者的思想里又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日企低調多奇跡;韓企高調愛吹牛。當然,筆者從來不小覷三星在電池界多地位,但對于鋰空氣電池,筆者始終認為會有那么一天,但不會時2030年。
2、Enevate推出五分鐘極速快充電池技術
日前美國Enevate公司推出一項支持電動汽車快速充電的高能量密度硅鋰離子電池技術,可在高達10C測試充電速率情況下,在5分鐘內充電至75%的容量。但具有較低容量的常規石墨鋰離子電池在極快速充電的情況下,會發生明顯的劣化。
在電池設計中,陽極材料可實現存儲電荷比容量1500mAh/g,體積密度與能量密度分別為750Wh/L和300Wh/kg。該陽極膜材料與現有的大批量制造工藝兼容,不同于納米線(nanowire)或硅片(siliconwafer)的相關工藝。此外,5分鐘的快速充電使司機節約了大量時間,并使充電站流通性加強。
Enevate表示,該HD-Energy電池技術在-40°C寒冷氣候下,仍可實現正常充放電,并在再生制動過程中捕獲更多能量,在寒冷氣候下延長續航里程。其安全優勢在于,該技術在快速充電和低溫充電過程中可防止鋰析出(lithium-plating),這對于傳統石墨鋰離子電池是一個巨大挑戰。
點評:記得幾年前有一個研究團隊聲稱研發出能極速快沖的高能量密度電池,但事實上,只是在試驗室制造了一顆電芯,研究團隊解釋,這個電芯放大一萬倍不就是動力電池了么。當然,筆者這里并不是在質疑Enevate的研究成果,畢竟Enevate公司三年前就推出該技術,并應用在數碼產品上,如今又進一步研發了3年,相對來說還是靠譜很多,但筆者想強調的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下游企業沒有認可前,一切吹捧都沒有意義。
3、大眾聯手谷歌量子計算優化電池結構
大眾一直在大力投資電池研發,以支持從明年開始的擴大電動車生產計劃。迄今為止,他們的努力主要集中在電池的實際生產及保證鈷等稀有原材料上,但他們也在探索更多面向未來的選擇,以提高電池的科技水平。
近日,大眾宣布與谷歌建立合作關系,利用量子計算機改善電動汽車電池和其他交通工具的未來,如交通優化和新的機器學習過程。
量子計算仍處于起步階段,但谷歌在這一領域已處于領先地位,今年早些時候,已允許AI研究人員訪問量子計算機,以驅動應用程序的開發。
人們認為,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有可能解決材料科學難題,并有助于創造新材料來優化電池等現有技術。
點評:利用智能軟件來研發技術早就是屢見不鮮的事情了,但值得一提的是,大眾是汽車界巨頭,谷歌是人工智能的領頭羊,這樣的強強聯合,很容易讓人產生“他們會摩擦出智慧火花”的期待。據悉,大眾期望通過量子計算來優化電池結構,而特斯拉汽車最值得稱道的就是電池結構。雖說這樣強行和特斯拉聯系到一起,顯得十分牽強,但看到特斯拉優勢不再,也是很多人愿意看到的某種“熱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