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8年05月04日
鋰電池不合格品管理
【摘要】不合格品管理是質量管理與控制的重要工作內容,本文通過分析鋰電池企業不合格品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問題,對不合格品的管理從機構設立、制度完善
【關鍵詞】制造業;不合格品;質量管理;糾正措施
0引言
造成質量波動的原因有6個:人、機、料、法、環、測,即5M1E。鋰電池制造行業由于受到5M1E因素的影響,必然會在原材料采購、電池生產過程、出廠檢驗等環節產生不合格品。不合格是指“不符合有關質量標準以及合同規定的對產品適用性、安全性及其他特性的要求[1],此為廣義的定義,狹義的不合格品是指企業生產的產品中不滿足要求的產品。加強不合格品管理,一方面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對保證產品質量,實現良好的社會效益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產品質量作為新能源的鋰電池行業生存的保證,是企業安身立命的根本,這就要求企業高度關注產品質量,關注質量管理與控制。不合格品管理與控制作為質量管理與控制的重要工作內容,其各項工作實施開展的全面性、科學性、實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鋰電池作為一種新能源產品,具有重量輕、比能量大、循環壽命長、自放電率低、允許的工作范圍寬、低溫特性好、無記憶效應、無污染等優勢,但同時又具有制造過程繁雜,生產環境及存放條件要求高,半成品不易存儲等缺點。這就對鋰電池生產過程中不合格品的管理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若處理不當,將可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增加生產成本,降低產品質量。
本文旨在結合鋰電池生產管理特點,分析此類企業生產過程中不合格品管理和控制存在的問題,從機構設立、制度完善、管理精細等方面提出不合格品的管理工作建議,希望對企業的不合格品管理有一定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1鋰電池企業不合格品管理與控制存在的問題
根據ISO9001:2008中第8.3條的規定:組織應確保不符合產品要求的產品得到識別和控制,以防止非預期的使用或交付。不合格品控制以及不合格品處置的有關職責和權限應在形成文件的程序中作出規定[2]。
由于對體系標準中不合格品控制要求的了解不夠深刻,導致部分鋰電池企業不合格品的管理出現漏洞,無法全面正確地實施不合格品的管理,主要表現有以下幾種情況:
1.1不合格品處理流程不嚴謹
部分鋰電池企業在發現不合格品后,能夠及時有效地對不合格品進行隔離、標識、記錄、審理和處置,但對不合格品報告單的填寫卻不夠重視,經常出現不合格現象描述不詳、原因分析不到位、糾正措施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導致糾正措施無效,相類似不合格現象連續發生。
1.2對不合格現象的發生無總體把控
部分鋰電池企業,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不合格品個體較為重視,一經發現立即采取相應的措施,且措施有效,但對一段時間內發生的不合格現象未做總體分析,導致無法根據總體分析找出發生不合格的原因,無法實現由事后檢驗轉向預防控制來提高產品質量。
1.3不合格審理系統的管理不完善
不合格品的審理結果有:報廢、返工、返修、讓步接收、降級使用和退回供方等,部分鋰電池企業只注重對不合格品的審理,卻忽視了對不合格品審理系統的管理,對審理人員的培訓、日常監督和檢查不到位,導致部分不合格品審理人員專業性不強,相關審理知識不能及時更新,出現諸如:審理意見無法執行、誤判審理權限、未審理不合格品隨意轉工等問題。
只有加強不合格品管理,才能保證不合格品的控制滿足體系標準的要求,這就要求鋰電池生產企業,在進行產品設計,開發,生產和服務過程中,不斷地改進產品質量,嚴格不合格品控制,這樣才能加快生產進度,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2鋰電池企業不合格品管理的幾點建議
2.1完善機構,形成制度,使不合格品處理有法可依
每生產一個產品,都需要經過設計、工藝、加工和檢驗等諸多步驟,受到5M1E因素的影響,每個環節都不可避免會產生不合格品,為及時發現和控制不合格品,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預期使用,避免出現推諉、逃避責任等情況,科學合理地處理不合格品,就必須建立不合格品審理機構和規章制度。企業應設立不合格品審理委員會,不合格品審理委員會由設計、工藝、生產、質量等部門的代表組成并設辦事機構,企業主管技術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為委員會主任。不斷完善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文件,使得不合格品處理有法可依。以不合格品審理機構為平臺,以規章制度為依據,以規范、系統的管理為基礎,保證不合格品管理有序進行。
2.2對不合格品進行分析和評價
所謂的不合格品,就是未滿足明示的、通常隱含的或必須履行的需求或期望的產品。不合格品通常會在以下幾種情況下產生:(1)檢驗員根據工藝文件、圖紙的標準,對產品進行判定;(2)顧客根據使用要求,對交付后的產品進行判定;(3)國家職能部門根據法律法規對產品進行判定。可見,不合格品的外延極大,如果對不合格品不加判斷地全部進行剔除,是很不科學的做法,因為每件不合格品都耗費了原材料、人力和能源。這就要求不合格品審理人員對不合格品進行分析和評價。不合格品處理過程中有返工、返修、讓步接收、降級使用、報廢和退回供方幾種情況,審理人員應根據不合格品種類和具體情況做出合理判定,能返工的進行返工,對于能滿足預期要求的,讓步接收或降級使用,盡量減少報廢品,這樣才能將成本降至最低。當然,對不合格品的處理要把握好尺度,對不滿足要求的產品,要嚴肅處理,否則放寬了對生產者的要求,就會造成更多的不合格品,降低產品質量;對于不能滿足使用要求的產品,必須報廢,否則會造成嚴重后果[2-3]。
2.3提高不合格品審理人員素質,完善考核制度
隨著企業產品型號的不斷增多,材料和工藝不盡相同,這就要求不合格品審理人員具有更過硬的素質,不但要具備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準確定位問題的能力;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熟知相關設計、工藝及加工方面的知識,更要具備現代質量管理技術方法。要定期對不合格品審理人員進行培訓,邀請設計、工藝及生產部門相關人員共同討論,增加交流的機會,才能不斷提高審理人員的專業素質,保證在審理環節上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預期使用,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
2.4分析不合格品處理過程中的原始數據并有效利用
數據是決策的依據,也是持續改進的依據,只有建立一種機制,定期收集和統計數據,并仔細分析,利用數據分析結果來實施改進,才能提高產品質量。要想對不合格品進行有效的預防,就需要在現有不合格品的基礎上,從人、機、料、法、環五個方面對不合格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即人為因素、設備因素、原材料、工藝和指導方法,生產環境。
從筆者對2013年本公司不合格品產生原因的統計數據看,人為因素造成的不合格占到60%,設備因素占20%,其他占20%,不同原因造成的不合格品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因此,對不合格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匯總并深入分析,才能為消除產生不合格的原因和潛在原因提供依據,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糾正措施,從根本上減少不合格品的產生。
3總結
不合格品管理作為質量管理與控制的重要工作內容,必須從各個環節進行把控,形成以預防為主的管理體系,才能不違背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的管理理念。僅靠事后檢驗,只能減少不合格品的非預期使用,并不能從源頭減少不合格品的發生,只有了解產品設計生產的整個過程,將事后檢驗轉向事前控制,才能從根本上減少和消除不合格品,提高產品總體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參考文獻】
[1]唐啟光,孫加峰.產品缺陷、產品瑕疵與產品不合格法律辨析[J].政治與法律,2001,01.
上一篇:電動汽車鋰電池的充電模式
下一篇:幾種新型鋰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