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1年11月29日
香港上市公司中聚電池半年經營負數分析
中聚電池于本月28日發布4-9月的半年財報(香港財政年度為每年的4月1日至次年的3月31日)顯示,公司當期銷售收入570萬元,較去年同期營業額減少了91.7%,幾達一倍。虧損總額1.17億元,由于期內業務量及商務糾紛影響的減弱,與去年同期虧損10.6億元相比,虧損勢頭和以緩和,但新業務表現未見發力。
按照港媒對虧損的解釋是:“由于集團前董事鐘馨稼的公司未能根據供應協議履行其義務為該集團生產和供應電池,以及期內吉林遼源新建設的電池生產基地仍處于生產初期,令公司總收入減少。”
現在我們可以把這兩個因素稍加剖析。
中聚前董事鐘馨稼曾擔任上市公司的副總經理兼技術總監,是典型的技術入股型人物,被視為鋰電池企業的“科學狂人”。由于該總監與公司實際負責人曹忠(是李嘉誠首長實業在公司的代表)在經營理念和利益分割上的矛盾,一憤之下與中聚分家,自創溫斯頓(鐘氏英文名winston)鋰電池公司,按照其與中聚達成的協議,溫斯頓公司不得與中聚展開競爭,所產電池只能供應中聚集團。香港媒體所稱鐘“未能履行其義務”是指鐘的鋰電池廠被指在市場上仍然獨立開展營銷活動,并以相同技術與更低價格與中聚競爭,而按照鐘當時入股中聚的協議,其技術專利應為中聚所有。
遼源基地是一個動力鋰電池項目,據相關報道,中聚集團與一汽客車共同研發生產的12米純電動客車已于本月15日投入運營,客車整體性能表現良好,鋰電池充電一次可以續航270公里。由于所產鋰電池處于初步投放市場,等于是對現有鋰電池的測試性應用,所以尚不算進入正常生產階段。
前文提到中聚電池負責人曹忠,其人可以折射出中聚盈利能力的第三個因素:資本市場傾向性。和李嘉誠的名字綁到一塊,可以說是中聚電池的智慧之舉,然而資本家在市場間展轉騰挪也是常有的事,中國內地對新能源動力汽車或新能源電池的政策走向或許會成為李先生對中聚遼源鋰電池基地投資下一步如何走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