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21年12月15日
德國科學家研發出從地熱水中提鋰新工藝 電池制造商將實現“自給自足”
據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arlsruheInstituteofTechnology,簡稱KIT)7月1日消息,KIT學院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InstituteofAppliedGeosciences)的詹斯·格里默(JensGrimmer)博士與英格勒-邦特研究所(EnglerBunteInstitute)的弗洛倫西亞·薩拉維亞(FlorenciaSaravia)博士,共同研發出一種從地熱中提鋰的新工藝,命名為格里默-薩拉維亞(Grimmer-Saravia)工藝。KIT已為Grimmer-Saravia工藝申請了專利。
萊茵河上游平原(UpperRhinePlain)的地熱資源豐富,該地區建有地熱工廠,每年有多達20億升的熱水流過地熱工廠。
Grimmer-Saravia工藝主要分為兩步:第一步,將鋰離子從熱水中濾出;第二步,進一步冷凝,直到鋰以鹽的形式沉淀出來。不同于南美鹽湖和澳大利亞偉晶巖中的傳統提鋰方法,該工藝利用了現有的地熱設施來實現提鋰。
JensGrimmer博士表示,“萊茵河上游平原地熱中鋰含量高達200毫克/升,如果使用該方法持續提鋰,產品將滿足德國國內絕大部分鋰需求。”提鋰后,熱水返回到地下,該過程不會釋放有害物質,不會破壞地熱發電和熱能,并可在幾個小時內從地熱工廠的熱水循環系統中連續提取鋰。
相比之下,南美鹵水的富集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并且高度依賴于天氣。在常規的鋰生產中,強降雨會導致數周甚至數月的延遲。新工藝還有另一個優勢:可以同時從熱水中提取其他稀有元素,如銣和銫。
目前,兩位科學家與幾個行業合作伙伴正在開發一種測試設備。第一臺原型機計劃在萊茵河上游平原的地熱設施中安裝,最初將提取幾公斤碳酸鋰或氫氧化鋰。如果試驗成功,研究人員表示他們計劃建造一個大型工廠,每年可從萊茵河上游平原生產數千噸鋰。
該研究進展的影響將是巨大的。如今,德國有許多正在運營或在建的電池廠,以滿足國內汽車工業的需求。巴斯夫(BASF)去年宣布,將在勃蘭登堡新建一家工廠,距離特斯拉的新工廠不遠。寧德時代(CATL)也正在聯邦德國圖林根州埃爾福特市建造其歐洲第一家電池工廠。出于對亞洲公司主導汽車制造商電池供應的擔憂,德國已撥出20億歐元,鼓勵德國企業在該國建立電池工廠。而當地的鋰資源將大大推動這些計劃。
據了解,萊茵河上游平原的地熱資源豐富,該地區建有大量地熱工廠,每年有多達數十億公升的熱水流過這些工廠。兩位科學家與幾個行業合作伙伴正在開發一種測試設備。第一臺原型機計劃在萊茵河上游平原的地熱設施中安裝,最初將提取幾公斤碳酸鋰或氫氧化鋰。如果試驗成功,研究人員表示他們計劃建造一個大型工廠,每年可為歐洲電池制造商提供數千噸的鋰。
電動汽車的批評者總說,制造電池是一個碳密集型的過程,因此許多汽車制造商現在熱衷于減少制造電動汽車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如今,可持續性是大眾和寶馬的主要考慮因素。對這些公司來說,能夠以一種幾乎不影響環境的方式從當地獲取鋰,將是一個巨大的利好。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動力電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