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20年07月26日
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受爭議
在政策鼓勵、滲透率不斷提升的利好背景下,新能源車有望繼續快速發展,預計到2020年銷量將超過230萬輛。新能源車產銷的快速增長帶動動力電池裝機量表現強勁,三元鋰電池市場份額持續提升。廢舊動力電池若未妥善處置將存在較大的環境風險,具備一定毒害性的化學物質、難降解的材料等可能會對生態系統產生破壞,并最終對人類健康帶來損害;但其中鋰、鈷、鎳等高價值金屬回收后能產生較大的資源價值,具備經濟性。
退役電池量將達第一次高峰
2018年,全球鋰離子電池回收市場規模達到了111783噸,預計2025年將達到641595噸,期間年復合增長率約為26.57%。
目前,我國動力電池主要有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電池。按照磷酸鐵鋰電池報廢期5年、三元鋰電池報廢期6年測算,2019年開始動力電池將進入規模性報廢期,預計2020年,我國退役電池累計約為25GWh。預計2025年退役電池累計將達134.5GWh。
歐美日發達國家在便攜式電池和汽車啟動用電池(鉛蓄電池)等方面已經構建了完整的回收網絡,但在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方面和國內一樣尚無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國政府積極制定相關政策標準以引導動力電池回收行業有序發展。
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產業可較為清晰的分為“回收體系、梯級利用和再生利用”三個環節。
研究表示,磷酸鐵鋰電池容量衰減程度小于三元電池,三元電池循環次數在2500次左右時,電池容量衰減至80%,之后其相對容量將隨著循環次數增多呈現快速衰減趨勢。而磷酸鐵鋰電池循環壽命在3500次以上,部分可達到5000次以上,同時容量則隨循環次數增多而呈現緩慢衰減趨勢。同時,磷酸鐵鋰電池材料成分不含貴重金屬,進行資源化的價值較低,因此,磷酸鐵鋰電池具備較高的梯次利用價值,而三元電池因其富含多種有價金屬,適宜進行拆解回收及再生利用。
梯次利用主要用于低速電動車和電力儲能
工信部發布《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國家標準,規定含完整電池的電動自行車整車質量應當小于或等于55kg,而鉛酸電池自身重量即有17kg左右,整車質量限制有望促進電動車生產企業采用質量較輕的鋰離子電池,梯級利用情況下鋰電池的其全生命周期成本亦低于鉛酸蓄電池,因此,梯級利用有望成為新國標下電動自行車蓄電池的優選。
在儲能梯次利用方面,南方電網已經嘗試了多個示范試點,正走在行業的前沿。2018年3月,南方電網在廣州建成投產了全國首個退役電池梯級利用儲能示范工程,采用的是鉛酸退役電池。此后,深圳、麗江等地也先后啟動了鋰電退役電池的儲能梯次利用項目研究或試點。在南方電網深圳項目的總容量為2.15MW/7.27MWh,該項目同時采用磷酸鐵鋰和三元鋰電池。
但社會上對電池的梯次利用存在許多爭議。主要因為如何判斷一個電池的實際剩余容量和健康狀況,如何預估剩余循環次數和全生命周期放電量,將直接影響這個電池在市場上的定價。而以目前的技術經濟水平,無法以合理低成本的方式得到答案,也無法在車廠、用戶、回收機構、儲能電站各方達成一個“價值共識”。價值的不透明導致了流通成本高昂,流通效率降低。電池的梯次利用問題亟待進一步解決。
濕法回收:對有價材料的回收率較高
動力電池的回收過程大致可分為“預處理-材料回收-篩選制備”三個步驟。預處理階段主要對電池進行放電、拆解、粉碎、分選等,分離出電池的金屬外殼、電極材料;材料回收階段是動力電池再生利用的關鍵環節,主要通過溶解、萃取、沉淀、電解等多種方式以單質、化合物或混合物的形式分類回收各種有價材料,一般包括物理回收、化學回收和生物回收三大方法。
由于物理方法的耗能高,回收率低且會產生一定的廢棄污染,生物方法尚處于起步階段,各方面技術尚不成熟,不適合現階段廣泛使用,但發展潛力大。所以,目前用得更多的是化學方法,雖然成本較高,但是高成本換來的是高自動化程度和高回收率,且帶來的污染較低。
三元電池中高價值金屬含量較高,采用濕法回收工藝對有價材料的回收效率較高,收益明顯。根據相關測算,采用濕法回收工藝回收每噸三元電池的平均收益超過17000元,而處理成本約15000元,因此濕法回收工藝回收每噸三元電池可獲得收益約3000元。回收有價材料后,需要通過添加化學物質調整溶液中的材料比例,制備出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
隨著高能量密度趨勢明顯,國內三元電池的滲透率提高。預計2024年三元電池的報廢量將達62.6WGh,屆時動力電池的拆解回收市場規模可達120.9億元。
國內回收體系目前仍存在不足
目前我國動力電池回收體系建設尚不完善,形成回收網絡預計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且動力電池回收成本高,建設難度較大,入局企業應該重點聚焦動力電池回收相關技術研發,以技術增強核心競爭力。
我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起步早,是實現汽車行業彎道超車的優勢,而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全鏈條中,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這一重要環節需要持續深入發展。未來我國動力電池回收體系的構建和完善,還需要多方市場主體參與并形成合力,凝心聚力作好動力電池回收工作,切實履行各自責任,不斷攻克發展難題。
一張隔膜,一片藍海
上一篇:新能源動力電池的回收是大問題
下一篇:避開手機充電的3個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