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9年09月30日
突破核心技術 氫能將是未來能源領域的制高點
近年來,隨著各國對能源結構的調整和對清潔能源的關注與研究,氫能源以其綠色、高效、應用范圍廣等優勢,成為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一些國家與地區也進行了相關的路線規劃與產業化路徑研究,各大汽車公司與能源企業紛紛加大了對氫能的研發投入。我國政府相關部門也發布了一系列政策,引導并鼓勵氫能產業的發展。
為進一步探討氫能在交通方面的發展,建立產業化應用的生態體系,尋求其在交通、電力等領域的應用與商業模式,清華大學、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與國際氫能委員會于6月28日在清華大學舉辦“氫能產業創新發展論壇”。
萬鋼
論壇邀請了來自國內外政府與相關部門的領導、氫能產業研究的專家學者以及汽車、能源、等領域的企業代表就以上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學術委員會主席徐冠華主持了此次論壇;清華大學校長邱勇、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為論壇致辭;全國政協副主席萬鋼,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國家能源集團總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凌文,液化空氣董事長、國際氫能委員會BenoitPotier,現代汽車集團副會長、國際氫能委員會YangWoong-chul,以及來自北汽、豐田、液化空氣、長城汽車、巴拉德等單位的嘉賓發表了精彩演講。
氫能將是未來能源領域的制高點
與其他能源相比,氫能具有明顯的提取與應用優勢,它不僅可通過傳統的化石能源提取,還可以通過可再生能源制備,并具有燃熱值高、清潔無污染、利用形式多樣、儲運方便等優點。邱勇指出,氫能是能源轉型的重要方式,具備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國際氫能委員會會發布的《氫能源未來發展趨勢調研報告》顯示,到2050年,氫能源需求將是目前的10倍。預計到2030年,全球燃料電池乘用車將達到1000萬輛至1500萬輛。巨大的市場潛力使得各國和各大企業加大了對氫能產業的研發,希望通過發展氫能來解決能源安全,并掌握國際能源領域的制高點。
日本企業已經開始利用太陽能電解水制氫、從生物和農業廢料中制氫的技術路線,并建造出兆瓦級的可再生能源加氫站,并以此作為燃料電池汽車的基礎配套設施進行建設與推廣,此外還形成了分布式燃料電池系統并開始進行普及。在德國、美國等國家,相關的研究和應用也在持續進行當中。與此同時,氫燃料電池及其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發與應用也得到迅速發展,商業化應用提速迅猛,以奔馳、豐田、現代為代表的企業紛紛推出了相關的車型。
在我國,燃料電池發動系統也一直是研發的重點。陳清泰指出,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在研發產業基礎設施等方面提供了政策支持,引導并鼓勵氫能和氫燃料電池技術的開發。國內的大學、研究機構和汽車企業加大了研發投入強度,并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邱勇表示,清華大學汽車系早在2004年就在歐陽明高院士的帶領下,組建了車用氫燃料電池研發團隊,主持了國家多個重大項目,化工系、材料系也分別在儲氫、碳納米管、燃料電池催化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陳清泰
在基礎研究方面,我國車用燃料電池取得了一定進展,燃料電池的材料也得到明顯的提升,商業化的示范運行正在鋪開。上海、武漢、山東等地都開展了氫燃料電池相關項目研究與合作,我國氫燃料電池企業也在積極推進與國際燃料電池領導企業的合作,并不斷深化,對產業鏈的布局也更加全面。
多方合力構建產業生態系統
近年來,在國家科技計劃和產業技術創新工程的支持下,我國開展了氫能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究、開發、示范、運營的工作,在燃料電池電堆系統、整車研發體系和制造能力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進行了系統的示范運行。但是,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產業化的逐步推進,一些問題也顯現出來。萬鋼指出,氫能產業在未來發展過程當中要重點解決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產業化、商業化的進度較慢,一些關鍵技術與國外還存在差距,產業鏈較為薄弱、工程化的能力還需提升。在基礎設施方面,制氫、供氫、加氫的系統先進性有待提升,制氫成本亟待降低。此外,加強企業主體作用、提升技術標準和檢測體系、加強國際合作,也是未來需要重視的幾個方面。
氫能是我國能源體系發展和能源轉型的重要方面,要構建氫能產業的生態系統,必須解決以上幾大問題,這需要政府、企業、研究機構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氫能產業較為復雜,其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單純地靠市場和企業無法完成。干勇表示,首先要充分發揮體制優勢。氫能的應用牽扯到一系列的綜合技術,從材料到運輸、加氫,乃至最后運行的全生命周期,需要一個清晰的操作路徑,國家頂層設計尤為重要。可參考國際有效的氫能項目管理機制,進行規范的、系統化的頂層設計并實現系統化。此外,有企業代表表示,可適當通過一定的補貼、稅收、碳交易等政策杠桿,推動氫燃料及相關企業的發展。
在關鍵技術開發上,企業也要發揮各自的優勢,加快發展速度。目前,特種、中材科技、神華集團等企業在制氫技術、制氫能力、車載供氫及氫能儲運方面各有成就。國內氫能行業相關企業必須加大研發和技術投入,未來才能在氫能領域取得領先地位。北汽集團總經理張夕勇表示,可通過組建產業聯盟的方式,將國內汽車企業、能源企業、科技企業和研發機構、高校匯聚在一個平臺上,設立專項基金,通過技術引進、技術合作、產業孵化等方式,支持基礎共性技術的研究和核心關鍵技術的研究,為技術突破提供有力的支撐。
國際氫能委員會聯席主席YangWoong-chul表示,國際氫能委員會將致力于多邊的國際合作,在全球范圍內進一步發揮氫能委員會的作用,幫助企業實現氫能技術方面的創新,并與各個成員國家和企業來建立一個更加繁榮的氫能技術發展環境。
目前,我國氫能產業剛剛起步,和其他產業一樣,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一些問題,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氫能系統技術的全面進展,隨著國家對氫能產業的加強重視和企業的自我提升,在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核心、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驅動模式下,對于推進氫能產業發展,實現燃料電池產業化,構建良好產業生態起到積極作用。
本文摘自:騰訊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