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9年06月28日
論動力電池“白名單”
2019年6月21日,工信部正式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告》(2019年第22號)這一公告的發出,意味著被業內人士稱作動力電池“白名單”的《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告2015年第22號)在新能源補貼新政實施前夜停止實施,即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行規”已經取消。這些政策的更迭,預示著我國新能源汽車與動力電池產業發展即將進入中外群雄逐鹿的“戰國時代”。
初探:設立“白名單”的初衷
工信部于2015年10月、2015年12月、2016年4月和2016年6月,相繼公布了四批符合行業規范條件的電池企業目錄,共有57家動力電池企業進入目錄。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這57家企業均為國內企業。這也成為當時業界所有人注意到的焦點問題——只有企業及其產品進入這些名錄,裝備這些產品的新能源汽車才可以享受國家相關補貼。因此,在這一階段的國產動力電池企業可以說得到了相關政策的大力扶植,國內新能源汽車與動力電池產業也因此走上了高速發展之路。這對于當時在公眾心目中疑慮重重的新能源汽車領域,無疑具有強烈的刺激消費作用。
目前,在此前各種政策的強勢引領下,我國汽車市場已成為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車成熟消費市場。眾所周知,當產業受政策強勢引領時,面對其他國家日漸成熟的技術沖擊時,本土企業往往會應對乏術。此時,政策逐漸退卻“學步車”效應,對此產業的健康發展就起著決定性作用。
同時,從微觀角度,我們也可發現一些政策需要逐漸變化的必要性。眾所周知,特斯拉所有車型只裝備松下生產的電池,由此及其進口車身份,購買特斯拉生產的相關車型時,消費者一直不能享受國家補貼。不僅如此,國內廠家也因此而受到影響——江淮因堅持采用三星電池,而停產其電動汽車序列中的高端車型iEV6S。在失去占總補貼金額三分之二的國家補貼后,此類產品將毫無市場競爭力可言。
為了我國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政策松綁勢在必行。即便設立動力電池“白名單”的初衷是為了給國產動力電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但風起云涌的國際形勢與世界范圍內不斷涌現的相關領域新技術,也促使相關政策對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產業不斷松綁。由此,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白名單”被取消。
業內人士:“白名單”準入不簡單
為了解“白名單”的設立與取消始末,中國質量新聞網汽車頻道采訪了電動汽車行業專家蹇鵬。蹇鵬表示:“白名單設立的初衷是對于動力電池進行公告與目錄式管理。在設立初期,確實將一些不合乎國家標準、粗制濫造的企業擋在了事關大量消費者生命安全的動力電池生產領域之外。但隨著我國相關產業的不斷發展,政策的引領作用逐漸不再明顯。尤以某些動力電池生產企業研發的磷酸鐵鋰電池為例,這一類型的電池在國際上由于相關國家的政策隊里,確實形成了一定的技術壁壘,這樣的技術壁壘,在不同領域的電池應用場景中,是對于全球相關產業的健康發展不利的。同時,相關國家標準的不斷出臺也取代了“白名單”的作用。此次‘白名單’取消后,更多具備優秀技術的國外品牌產品將與國內品牌產品形成激烈的競爭,促使國內廠商追求技術上的持續創新。另外,在‘白名單’施行的后期,這一政策對很多兼具動力電池技術創新與安全保障的企業的阻隔效應太大了。據我所知,一家西北的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委托一家上海的公司申請進入‘白名單’,但這家西北企業花了幾百萬,卻由于種種原因無功而返。這家公司完全可以自主申報,上述原因讓某些有足夠實力的企業錯過了發展的大好時機。”
由此可見,政策與市場、與企業逐步松綁,實乃大勢所趨。
編后記
動力電池“白名單”的取消,讓相關領域的發展又迎來了新的契機。隨著國外品牌動力電池的引人,國內新能源車企不僅可以選擇更多品牌的動力電池,對于消費者來說,也可選擇體驗自己青睞的動力電池技術。從通途到壁壘,“白名單”的發展歷程可謂我國新能源汽車相關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經的階段。走過這一階段,迎來國際上的挑戰,我國新能源汽車相關產業,才能實現真正的騰飛。
下一篇:為什么手機品牌商不把電池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