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9年06月12日
電池設備行業進入洗牌深水期
“強者恒強”“適者生存”,這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在2018年的動力電池設備行業被詮釋得更加恰如其事。
作為產線上的鋰電池檢測設備也難逃此“魔爪”,從最開始的“大鍋飯”時代到現在的市場份額高度集中。預計從2019年開始,這種集中化的趨勢將會愈加明顯,被邊緣化的檢測設備企業要想活的好,必須施展出渾身解數。
事實上,今年已有不少鋰電池設備企業向記者反應,鋰電池設備企業今年走得很艱辛。“前兩年動力電池企業比較多的時候,多數企業躺著都有‘肉吃’,但是從今年上半年開始,訂單開始驟減,小的企業只能‘喝湯’了,我們公司的訂單也不飽和。而據我所知,很多公司甚至都沒有訂單。”某鋰電檢測設備企業高管說道。
電池設備行業進入洗牌深水期
可以說,進入到2018年以來,有不少鋰電池企業接到的訂單在減少,而受到影響的不僅僅局限于鋰電設備企業,材料企業和電池企業本身的訂單量也在減少,洗牌進入深水區,這也是今年整個市場最顯著的特征。
對此,惠州市匯恒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恒科技”)李國萍表示,動力電池市場的總體訂單減少,設備企業必須做出調整,比如提質降本以及涉及多個行業,才能保證企業勉強能夠存活下去。
市場格局大變競爭壓力劇增
“究其原因,在于動力電池行業‘洗牌’進入深水區,動力電池企業的數量在減少,而有的選擇退出或停產,直接導致鋰電池檢測設備企業的訂單不飽和。”業內人士表示,甚至還出現了鋰電池設備企業被動力電池企業拖累的現象,而存活下來的電池企業集中度越來越高,很多鋰電池檢測設備開始搶奪為數不多的那幾家電池廠訂單。
通過數據發現,2018年1-10月國內動力電池裝機總電量排名前十的電池企業合計產能約30GWh,市場占比占整體的86%。而2018年1-10月實現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機配套的電池企業共計88家,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家,其中僅前六家電池企業的裝機電量超過1GWh。
縱觀當前動力電池行業態勢,大多數的動力電池企業是在“陪跑”,僅僅少數的動力電池企業獲得了實際意義上的訂單。對此業內人士表示,照這樣的情況發展下去,預計到2019年能夠供貨的動力電池企業將減少至70余家,而在2016年的時候,國內動力電池企業最高峰達到150余家。
動力電池配套企業數量銳減
誠然,動力電池企業的高度集中造成的影響直接傳導到鋰電池設備行業,這也是造成不少檢測設備企業“活不下去”的主要原因所在。不過,造成鋰電池檢測設備市場高度集中的具體原因卻有多個方面:
首先,企業自主選擇權喪失,在“狼多肉少”的市場環境之下,鋰電池檢測設備市場的主導權已經轉向到動力電池企業這里。當然這也意味著,供應到一線動力電池企業的檢測設備廠商市場占有率紅利將會愈加凸顯。
以目前市場上來看,隨著電池企業的集中,國內的鋰電池檢測設備企業,如杭可科技、泰坦新動力、瑞能股份、星云股份、恒翼能、精捷能(排名不分先后)等10多家企業供應上了國內一線動力電池企業。而隨著動力電池企業的集中,幾家鋰電檢測設備企業搶奪一家動力電池企業的訂單也成為必然事件,各企業之間的“戰火”愈加明顯。
以寧德時代為例,根據公開信息顯示,在今年的招標項目中,泰坦新動力、星云股份先后接到中標其化成分容設備的訂單。10月中旬,星云股份(300648)透露,公司2018年10月份承接的寧德時代鋰電池檢測設備訂單,金額合計為1300余萬元,交貨期為2019年一季度。
9月12日,先導智能(300450))就發布公告稱,公司及其全資子公司珠海泰坦新動力陸續收到主要客戶寧德時代的中標通知,泰坦新動力的中標項目為化成機及容量機設備,總金額達3.49億元。
其次,動力電池企業擴張放緩、企業綜合實力加大。實際上,在今年來看,動力電池企業擴產和建廠減少,而電芯標準化卻取得了進展,“提質降本”成為趨勢。因此,一線動力電池企業對于鋰電池檢測設備在創新、性價比、資金實力等方面的實力要求更高。
再次,企業之間壓力變大。訂單減少、賬期長等綜合因素帶來的流動資金及成本壓力越來越大,這也是許多鋰電檢測設備企業急于出售、尋求上市公司當靠山的根本原因。
最后,鋰電池設備企業之間相互蠶食,考慮到成本因素和生存因素,不少企業開始向上下端的業務延伸,整線打包方案成趨勢,單機銷售越來越沒有優勢。
比亞迪今年規劃電池產能超80GWh
綜合來看,整個鋰電池設備行業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沒撐住的企業基本上都處于資金鏈短缺,處于生產停頓等狀態,而其他企業為了逃脫被“out”的命運,加緊搶奪市場份額,技術創新也是層出不窮,不過這對于提升檢測設備的品質和性能,也提供了正向的推動力。
針對現有的市場情況,深圳市瑞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能”)副總經理李兵表示認為,“雖然現在市場情況不如之前火爆,鋰電池設備的好日子也一去不復返。但是由于檢測設備屬于后端設備,去年大企業擴產的今年還有不少訂單,國內動力電池市場的未來可憧憬的市場還是比較大。另外,在國際上的巨頭電池企業紛紛前來國內布局的同時,也給國內設備企業帶來一些實質性的訂單”。
回歸技術本身企業機遇再現
為了保證企業自身的良性發展,鋰電池檢測設備企業紛紛尋找出路。總體來看,歷經市場淘洗的企業除了革新技術、鉆研產品外,準確的市場定位、緊跟客戶需求的規模化量產能力等是這些鋰電池檢測設備獲取訂單的策略。
業內一致觀點認為,當前鋰電池檢測工藝呈現多樣性,但為確保產品的一致性,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高額加碼技術投資,破解工藝難題。回饋型分容化成、降低成本成為鋰電檢測設備研究深化的方向。
回過頭來看,前幾年由于國內電池檢測設備企業各自的技術特點和專注市場不同,有的企業傾向于動力電芯分容、化成;有的企業推崇動力電芯回饋型檢測設備;也有的企業專注于動力電池模組pack市場,各家都有自身優勢和特色,各家都占有自己的市場份額。
回饋型分容柜成主流
這意味著,隨著市場的變化,不少鋰電池檢測設備企業必須面臨如何活下去的困境,何去何從成為一道選擇題。不過,隨著動力電池的標準化,技術也逐漸統一,能量回饋型裝備已經成為這些企業布局的重點產品,這也成為少數分容企業入局動力電池市場的契合點。
例如,匯恒科技定位于小電池市場,依靠產品創新和技術積累,借助這一風口,已經慢慢滲入到動力電池市場領域,實現了從小電池廠到大電池市場的完美跨越。
當然各家也分別制定了不同的應對之策。瑞能副總經理李兵直言,“公司憑借能量回饋型設備優勢,已服務國內眾多一線電池廠、汽車廠,且將目標瞄準海外市場,設備遠銷歐洲、北美、日本、韓國、印度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瑞能股份加速布局鋰電池智能制造,涉足化成分成自動化線、模組PACK自動化線,截止目前,瑞能股份就已經成功交付了十多條后段自動化產線”。
不過,隨著國際上日韓企業的“回歸”以及動力電池企業集中度再進一步的提升,能夠存活多少動力電池企業還是一個未知數,而鋰電池檢測設備必須做好技術、資金儲備,就看未來誰能“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