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8年05月21日
固態鋰電池產業化的實現被什么制約了?
目前,全球范圍內約有20多家制造企業、初創公司和高校科研院所致力于固態電池技術。
高等院校大多數專注于材料層面的研究,國外以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為代表,在國內,中科院2013年設立固態先導計劃,希望5年內實現固態電池產業化;一些研究機構、Start-up和新能源公司在材料研發與制備方面具備獨特技術,電池樣品則以手工/半手工為主,僅少部分實現示范車用。大型企業方面,日本以豐田、日立造船和出光興產等為代表,在固態電池的車用領域處于世界領先位置。
固態電池的產業化與電芯的高一致性和規模化制備的難易程度密切相關:
就制備工藝而言,鑒于當前固態電解質膜的柔韌性不佳,固態電芯組裝更多偏向疊片而非卷繞工藝,但細分工藝尚不可知;
就制造裝備而言,盡管固態電池與傳統鋰離子電池存在較大差異,但不存在根本性區別,只是在涂布、封裝等工序上需要定制化的設備,而且制造環境需在更高要求的干燥間進行。
因此,固態電池產業化的實現從根本上還是取決于材料工藝層面的突破,包括關鍵材料、極片、正負極與電解質匹配的材料工藝,目前,在界面電阻降低,金屬鋰高容量、高倍率和低體積變化的解決方案,以及兼具離子電導和機械特性的固態電解質膜的成熟制備技術等方面尚缺乏有效的解決方案。
因此,高能量密度全固態電池的產業化應用,有望通過半固態電池、固態電池和全固態電池3個階段逐步實現,預計耗時5~10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