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9年01月26日
中國新能源汽車正向產業成長期過渡 將繼續持續推進料電池動力系統開發
2018年,世界新能源汽車呈現加速發展態勢,其中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25萬輛,約占中國新車銷售比例的4.4%,連續四年居世界首位。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全球新能源汽車已累計銷售突破550萬輛,中國占比超過53%。
對此,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日前在2019中國電動汽車百人論壇上指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化走過了十年歷程,為世界范圍內的節能減碳、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政府的積極作為、科技的支撐引領、巨大的市場規模、創新的商業模式下,我國新能源汽車正在處于一個市場導入期到產業成長期過渡的關鍵階段”,這一時期恰好“與我國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兩者相疊加”。
在此次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指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明顯帶動了投資、就業和稅收增長,全產業鏈投資累計超過2萬億元,孕育了發展新動能,還有效帶動了全球傳統汽車企業加速轉型。但同時也要看到,在財政補貼逐步退出的背景下,在市場競爭加劇的環境下,如何保持新能源汽車產業來之不易的成果,保持行業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面臨的挑戰,必須積極應對。
萬鋼表示,為順應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融合的大趨勢,引領產業的變革、支撐產業的升級,我國要在多個方面同步發力,堅持市場主導和政策扶持相結合,堅持統籌規劃與鼓勵探索相結合,建立堅持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推動新能源汽車的高質量發展。
聚焦核心技術加強科技引領支撐
自進入新世紀以來,汽車能源的多樣化已經成為一個趨勢。據介紹,在2011年我國啟動電動汽車重大專項時,我國確定了三種形式,即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
萬鋼指出,作為國家的科技專項,電動汽車發展聚焦在三大核心技術:電池、電機、電控。科技研發一定要循序漸進、與時俱進,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需求相匹配。
“十三五”期間我國提出了順應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發展方向,把智能網聯、自動駕駛、高效率驅動電機、能量回饋以及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的電池作為研發的主要內容。此外,我國要把安全作為新能源汽車發展最關鍵的指標。同時,還要注重整車輕量化設計、材料工藝,提高空氣動力學性能,研究智能化節能駕駛控制模式。
在研發中,持續提升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協調推進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和燃料電池動力系統開發;要以新能源汽車為載體,著力研發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技術;相關部門要充實、拓展和完善技術標準體系,加強檢測能力的建設。
對于創新發展,陳清泰指出,良好的機動功能只是電動汽車的1.0版本,要充分釋放未來汽車造福社會的潛能,還有賴于網聯化、智能化和出行服務的創新。但要把電動汽車升級為“強大的移動智能平臺”,成為電氣化、電子化、網聯化產品,對于傳統車企是巨大的挑戰。因為并不是把各種硬件和軟件堆砌到車體上就可以做到的。
他表示,我國年輕一代對信息化有很強烈的偏好和很高的要求,而我國電子信息和互聯網企業有較強的意愿通過創新來滿足這些需求,兩者結合有可能形成我國車聯網和智能化的特色和強項。互聯網造車新勢力正是看到了這一發展趨勢和新的機會而勇敢的闖了進來。
這成了我國有別于其他汽車生產大國的一大特點,也是一大優勢。他們的進入給汽車變革注入了新的基因,帶來了新的理念、新的技術、新的商業模式。在跨界技術和造車新勢力參與下重新定義未來的汽車,可以確保電動化的汽車把穩網聯化、智能化的方向,很好地實現與未來的對接。
堅持戰略引領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
當前,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正在引領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從能源供給側來看,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的裝機量快速增長。根據最新能源報告,特別是近五年來,能效的提高和排放的大幅度下降,為汽車的電動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萬鋼指出,我國應該持續推進新能源汽車開放創新。在科技創新方面,近20年來,我國在基礎研究、技術標準、示范運營、市場推廣方面,積極參與和牽頭實施了一批多邊和雙邊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建立一些多邊合作的平臺。產業方面,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開始融入世界,電動汽車的產品和零部件走進了數十個國家,而在中國,可以看到各國的電動汽車企業和產品活躍在市場之中。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開放和創新將發揮率先引領的作用。
苗圩表示,過去一年,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群策群力、密切配合,共同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不斷強化部門協同,激發市場活力;布局智能網聯,推進跨界融合,搭建交流平臺,促進產業融合和創新發展;狠抓質量安全,保障平穩發展。組織專家深入分析新能源汽車安全事故問題產生原因,啟動事故調查機制,并加快電動汽車安全強制性國家標準制定,組織行業制定發布電動汽車安全指南,堅決遏制事故上升勢頭;深化開放合作,推動共同發展。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保持了良好勢頭,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技術水平顯著提升、企業競爭力明顯增強、配套環境日益完善。
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偉大的汽車革命
電動汽車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標志性、引領性產品。它是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基本單元;是把綠色能源、智能電網、新一代移動通訊、共享出行鏈接在一起的節點,從而推動能源革命、信息革命、交通革命和消費革命,較大程度上破解長期困擾我們的能源、環境、城市交通等痛點和難點問題,重塑未來的愿景。為此,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信心滿滿地評價到,“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偉大的汽車革命”。
“2019中國電動汽車百人論壇”上,陳清泰進一步指出,當前電動汽車已經進入了產業化階段。要評估這次汽車革命影響的深刻程度,就要跳出電動汽車的局限,放眼未來的能源、交通和城市;要充分獲得汽車革命造福社會的效能,就要將未來的汽車、能源、交通、城市看作一個相互交融的整體來部署、規劃和推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現階段,我國石油消費連年增長,而自產原油連年下降。根據中石油研究院報告預警:“2018年我國原油的對外依存度將突破70%,能源安全問題已經不容忽視”。
陳清泰指出,現在我國每千人保有汽車大約160輛,未來較長一段時間仍處在一個增長期,如果僅僅依賴石油,能源安全將成為重大問題。圓中國14億人個人出行機動化之夢,現實的選擇就是電動化。
電動汽車自身發展到一定程度,必須從制度上和技術上使電動化與新能源對接,并把電動化的全產業鏈放在綠色化的基礎之上。可以預期,到2025年前后,電動汽車的性價比將超過燃油車,太陽能和風能等發電成本低于化石能源,市場將以強大的力量驅動電動汽車發展和能源結構轉型,以日益加快的步伐走向零排放公路交通。
做好頂層設計加強體制機制創新
數據顯示,到2030年,我國電動汽車產銷將超過1500萬輛,不同級別的自動駕駛基本普及,保有量將達到8000萬輛。
對此,陳清泰認為,這個預測要變成現實,涉及能源結構調整,智能電網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升級,新一代移動通信支持,產業鏈的調整和改造,標準法規調整以及就業崗位轉移等,這是一場波瀾壯闊的工業革命。而每一方面都是周期較長、牽動全社會的巨大系統工程。需要政府未雨綢繆,做好頂層設計,從一開始就把汽車、能源、通信、交通、城市進行綜合考慮,實現技術協同、規劃協同、政策協同、法規協同,有序推進。其中打破壁壘、放開市場,加強跨學科、跨行業的協同創新至關重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制定一個經科學論證的頂層設計和時間表,給市場和社會一個應有的預期,是推進汽車革命走向成功的牛鼻子。
會上,苗圩強調指出,下一步工信部的主要工作將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協調、綜合施策,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鞏固發展合力,加強統籌協調。充分發揮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部際聯席會議機制作用,著力推動解決充電樁進小區難、地方保護等突出問題,適時建立產能信息發布機制,統籌鋰、鈷資源開發和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建設。二是增強發展動力,強化創新驅動。鞏固動力電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良性發展態勢,加快智能網聯汽車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加快推動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三是優化發展環境,持續完善政策體系。優化財稅政策,加大對使用環節的支持力度,制定發布2021~2023年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完善“雙積分”制度,提高充電設施互聯互通水平,持續開展安全隱患專項排查,完善標準體系,提升安全運行水平。四是擴大開放合作,培育國際領軍企業。加快新能源汽車制造領域對外開放步伐,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引導和支持優勢企業進行海外布局。
陳清泰表示,我國幾乎比任何國家對這輪汽車革命都有更加熱切的期待。此次汽車顛覆性變革的底層是可再生能源,是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的高度融合。而這幾個方面恰恰都是我國近年來發展狀況較好的新興領域,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如果把握得好我國將有可能成為贏家。
上一篇:車企和動力電池企業之間的激烈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