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8年12月26日
正極材料企業掀擴產熱潮
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蓄勢待發,正誘惑鋰電正極材料領域掀起新一輪的擴產熱潮。2014上半年以來,已有多家國內主流正極材料企業展開或計劃進行新一輪的擴產動作。
6月30日,金瑞科技(600390.SH)發布定增預案,募資不超6.68億元,分別用于子公司金馳材料年產1萬噸電池正極材料生產基地建設和金瑞科技年產7000噸鋰離子動力電池多元正極材料項目建設。
而在此之前的3月4日,杉杉股份(600884.SH)公告,其下屬控股子公司湖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稱“湖南杉杉”)擬設立全資子公司湖南杉杉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資約3.62億元人民幣,在寧鄉建設年產1.5萬噸正極材料生產基地。
除過金瑞科技和杉杉股份,包括中信國安(000839.SZ)、當升科技(300073.SZ)、北大先行、湖南瑞祥、天津巴莫等正極材料企業也都紛紛有擴產打算或者已做出擴產布局。
在政策利好不斷的背景下,正極材料產業面臨著技術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的關鍵時期。據分析表示,國內主流材料企業在此階段選擇新建項目擴大產能,一是充分看好鋰電動力市場,為接下來的市場爆發做準備;二是出于戰略規劃上的考慮,希望通過多區域布局在大客戶戰略合作、規模擴張、服務跟進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提升企業競爭實力。
擴產潮涌動
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之下,潛在的消費需求正在成為正極材料擴產項目的直接推動因素。
中汽協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生產20692輛,銷售20477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3倍和2.2倍,產銷量已超過上年全年數量,預計2014年全年銷量將超過5萬輛。根據GBII的預測,到2016年,中國鋰離子動力電池產業規模占比將達到44%。
也正是看到巨大的市場增量空間,導致此輪擴產企業大都是針對動力電池領域所進行的布局。
作為日本松下在國內的NCA前驅體供應商,金瑞科技的產品性能指標已得到了日本各大電池廠家的認可并實現穩定供貨。而此次金瑞科技公布定增方案建設電池材料基地,也與其公司看好多元材料電池技術路線有密切聯系,此舉也意味著金瑞科技正式向動力電池材料領域進軍。
金瑞科技發布的公告顯示,其年產7000噸鋰離子動力電池多元正極材料項目總投資額3.93億元,建成達產后,將年產二元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4000噸/年,三元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3000噸/年。根據規劃,金瑞科技新的動力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項目全部達產后,可實現年均銷售收入9.38億元,年均凈利潤4928.69萬元。
“在特斯拉的帶動下,NCA正極材料的發展將迎來一個高潮。”金瑞科技一位市場負責人表示,尤其是隨著特斯拉專利開放計劃的推出,預期會有更多的電動汽車生產廠家采用特斯拉的NCA電池技術路線,從而帶動上游鋰電池正極材料特別是二元正極材料(NCA)需求的高速增長。
與金瑞科技一樣,大規模擴張的杉杉股份同樣也將目標鎖定在動力電池材料領域。
在此之前,杉杉股份已經成為中國最大鋰電池材料“超市”,2013年,其鋰電池正極材料營收達12.8億元,同比增長77%。其中,三元材料出貨量從幾百噸激增到超過4000噸,成為其2013年最大的業績亮點。
而據杉杉相關負責人透露,其在寧鄉的動力電池正極材料生產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國內最大的動力電池正極材料研發和生產基地,該項目將會以三元材料產品為主。
寧鄉縣招商合作局提供的簽約材料顯示,湖南杉杉新建項目規劃總投資30億元,其一期預計年產1.5萬噸,2015年產值達15億元,全部投產后年產鋰電池正極材料10萬噸,預計年產值150億元。
同樣在動力電池材料領域有擴產計劃的還包括天津巴莫和中信國安,天津巴莫總經理吳孟濤今年5月表示,今年打算在湖北投資6-8億元,新建一個動力電池正極材料生產基地,占地規模將是目前巴莫的十倍,產能預計會達到15000噸/年。而大約也在同一時間,中信國安在公開互動平臺透露,所屬中信國安盟固利電源技術有限公司已籌備對公司高容量鋰電池正極材料業務進行擴產改造。
讓這些主流正極材料企業紛紛打算在動力材料領域擴產布局的行業大背景是:從2013年開始,傳統的消費性電子產品用鋰離子電池產業規模的增速正日趨放緩。而在電動工具、輕型電動車、新能源汽車和能源存儲系統等功率/能量型領域的產業規模有望在未來幾年出現成倍增長的態勢。
而伴隨著這種變化,多元正極材料憑借其性價比、能量密度、安全性等方面的優勢,正逐漸成為新一代動力電池正極材料的主流選擇,也自然成為此輪擴產潮的一個主要趨勢。
“目前,正極材料產業處于技術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階段,高鎳類和高電壓多元材料將會成為動力電池正極材料的主流選擇,這種變化或將改寫現有的產業格局。”天津巴莫總經理吳孟濤認為,主流材料企業積極建造正極材料生產基地,這是為新型正極材料的生產打下基礎,也是為未來市場的爆發做準備。
與此同時,材料企業新一輪擴產及新建項目普遍有向內陸地區轉移的趨勢,在材料行業整體利潤普遍偏低的情況下,成本控制成為材料企業布局時的一大考量因素。高小兵分析,往欠發達地區遷移,既有利于企業降低人工及生產成本,同時還可以享受到內陸地區在土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更為關鍵的是,也準確把握了下游電芯企業向內陸遷移的主流趨方向。
供應鏈深化
對于包括金瑞科技、湖南杉杉等在內的正極材料企業而言,其擴產項目一方面是瞄準于未來幾年巨大的增量市場,而另一方面,則是希望通過擴產后的規模成本優勢來擠壓競爭對手,達到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的目的。
不少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隨著下游應用市場的啟動,上游材料行業將會出現規模化發展,市場資源會逐漸向幾大具有實力的正極材料企業集中,而伴隨而來的將會是一輪慘烈的洗牌整合。一位正極材料企業負責人甚至判斷:“未來五年,將會只有5家左右的正極材料企業可以最終生存下來。”
正因為此,在進行擴產的同時,正極材料企業也在積極尋求與下游電芯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合作,以期在大規模市場啟動到來之時,形成穩定的供應鏈合作。
以北大先行在青海的項目為例,就是為了配合其大客戶ATL的動力及儲能項目所進行的布局。而金瑞科技的擴產,其目標顯然也是希望可以成為松下動力電池的材料供應商。
材料企業選擇積極與下游電芯企業積極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材料行業一直以來的供過于求的市場局面使得行業競爭日趨慘烈,這樣對于材料企業來說是保證市場份額的有效手段;而另一方面,在下游動力市場日漸啟動的背景之下,國內鋰電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逐漸開始注重供應鏈的優化整合。
在中信國安盟固利副總經理安平看來,真正的消費市場一旦規模化啟動,電動汽車對于動力電池性能要求必然會越來越高,這就使得電芯企業對于材料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而這必然也就意味著材料企業與電芯企業在供應鏈上的配合將越來越緊密。
在此背景之下,電芯企業只有與材料企業建立戰略上的合作關系,才可以保證在材料的研發上相互配合,同時也有利于保證產品的興能與質量,降低生產成本。而對于材料企業而言,在市場競爭日益慘烈的環境之下,穩定的供應鏈關系可以保證穩定的出貨量,同時和電芯企業的深度協作也有助于產品技術及研發的改進提升。
事實上,隨著市場的不斷完善成熟,鋰電行業的競爭已經開始由企業之間的直接競爭向供應鏈的整體競爭轉變,而基于供應鏈利益之上的合作,將使得供應鏈企業在研發、產品、服務等方面更具競爭實力。
“在材料領域日益慘烈的競爭環境之下,不少企業的擴產動作實際上都是希望能夠和下游電芯企業配合,在此基礎上建立戰略供需合作。”招商證券資深分析師王健偉博士分析道,未來幾年,這種供應鏈整合還將繼續深化,而伴隨著這種整合,材料行業將會出現一輪深度洗牌。屆時,只有具備規模優勢及優質客戶結構的企業才能在這輪洗牌中最終生存下來。
上一篇:動力電池改變正極材料市場格局
下一篇:最全面磷酸鐵鋰電池包知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