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8年12月16日
電量去哪了?鋰電池自放電問題
二次電池都存在自放電現(xiàn)象,電壓相對高而自放電率又相對低,是鋰電池的一個賣點。什么是自放電?初始具備一定電量的電池,在規(guī)定環(huán)境下開路擱置一段時間,由于種種原因電量會損失一部分。電池保有盡可能多的電量不損失的能力,是電池的荷電保持能力,而剩余電量與原有電量的比,就是自放電率。
1影響自放電率的先天因素
開路放置的電池為什么會損失電荷?先天的影響主要來自于電池內部電化學材料損失和電芯內部短路。電芯材料的損失為不可逆反應,造成電芯容量的損失,損失的多少,是容量恢復性能的體現(xiàn);短路造成的電量損失,消耗了當前電量,容量不受這部分反應的影響。
容量損失帶來的電量損失(不可逆)與單純的電量損失(可逆)的和,是自放電量。
1.1電化學材料的副反應
材料副反應主要發(fā)生在三個部分,正極材料、負極材料和電解液。
正極材料,主要是各類鋰的化合物,其始終與電解液存在著微量的反應,環(huán)境條件不同,反應的激烈程度也不同。正極材料與電解液反應生成不溶產(chǎn)物,使得反應不可逆。參與反應的正極材料,失去了原來的結構,電池失去相應電量和永久容量。
負極材料,石墨負極原本就具備與電解液反應的能力,在化成過程中,反應產(chǎn)物SEI膜附著在電極表面,才使得電極與電解液停止了激烈的反應。但透過SEI膜的缺陷,這個反應也一直在少量進行。電解液與負極的反應,同時消耗電解液中的鋰離子和負極材料。反應帶來電量損失的同時,也帶來電池最大可用容量的損失。
電解液,電解液除了與正負極反應,還與自身材質中的雜質反應,與正負極材料中的雜質反應,這些反應均會生成不可逆的產(chǎn)物,使得鋰離子總量減少,也是電池最大可用容量損失的原因。
1.2內部短路
電池在生產(chǎn)制造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混入一些灰塵雜質,這些雜質屬性復雜,有些雜質可以造成正負極的輕微導通,使得電荷中和,電量受損。
集流體的尺寸偏差和加工毛刺,也可能導通正負極。在電芯生命初期,只表現(xiàn)為自放電較高,而時間越長,其造成正負極大規(guī)模短路的可能性越大,是電池熱失控的一個重要成因。
1.3隔膜缺陷
隔膜本來的功能是隔離正負極,使得只有鋰離子通過而電子無法通過。如果隔膜質量出現(xiàn)問題,屏障的作用不能正常發(fā)揮。一點微小的缺陷,也會對自放電率產(chǎn)生明顯的影響。
2影響自放電率的后天因素
不同的使用環(huán)境,應用狀態(tài)以及生命階段,電池的自放電率也會有所不同。
2.1溫度
環(huán)境溫度越高,電化學材料的活性越高,前文匯總提及的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等參與的副的反應會更激烈,在相同的時間段內,造成更多的容量損失。
2.2外部短路
開路放置的電池,其外部短路主要受到空氣污染程度和空氣濕度的影響。正規(guī)的電池自放電特性測試實驗,都會嚴格要求實驗室環(huán)境以及濕度范圍,就是這個原因。高的空氣濕度會導致導電率上升。而空氣污染主要指,污染物中可能含有導電性顆粒,空氣的導電率會因此上升。
2.3荷電量
研究人員專門對比過荷電量對自放電率的影響,總體趨勢是,荷電量越高,自放電率越高。最基本的理解,荷電量越高,表示正極電勢越高,負極電勢相對越低。這樣正極氧化性越強,負極還原性越強,副反應就越激烈。
2.4時間
在同樣電量和容量的損失效率下,時間越長,損失的電量和容量也就越多。但自放電性能一般是用作不同電芯進行比較的指標,都會比“自放電率”,也就是相同前提條件,相同時間下,進行比較,所以時間的作用只能說是影響“自放電量”。
2.5SEI膜的老化
隨著電池循環(huán)使用的不斷增加,SEI膜的均勻性和致密性都會有所改變。逐漸老化的SEI膜對負極的保護逐漸出現(xiàn)漏洞,使得負極與電解液的接觸越來越多,副反應增加。出于相同的原因,不同質量的SEI膜,在電池生命初期也會帶來不同的自放電率。
因此,把自放電率作為SEI膜質量的一個表征,常常在生產(chǎn)中應用;而改善自放電率的手段之一,就是增加添加劑,提高SEI膜質量。
3測試
3.1測試自放電率的目的
自放電率的測試,有多種用途。
一種是把電池的自放電率作為電池質量的檢驗檢測指標,用在國標行標里,橫向比較不同廠家的產(chǎn)品水平,把關行業(yè)質量;
另外一種,用于電芯分選配組。電芯的一致性是成組后電池包質量的重要參數(shù),人們研究了各種方法對電芯進行分組,期望得到盡可能一致的電芯用在同一個電池包里。自放電率,就是靜態(tài)篩選的常用指標之一
還有一種,作為產(chǎn)品質量把關的一個方法,同一個批次的電芯,如果某些電芯存在自放電率過高現(xiàn)象,說明其自身質量存在缺陷,必須挑選出來,單獨處置。
最后一種,把自放電率作為衡量電芯老化程度的指標,用于評估電池的健康狀態(tài)。
3.2測試方法
自放電率的常用測試方法,就是按照定義的說法,分別測量擱置前后的電池電量,得到一個比值,作為自放電率。這種方法,耗時長,成本高,往往用在少數(shù)場合,比如產(chǎn)品認證檢測,產(chǎn)品抽樣檢查等。
在一般的生產(chǎn)過程中,人們會尋找相應的替代方案。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電池在較低的荷電狀態(tài)下,開路電壓與荷電量的曲線圖上,低電量時曲線斜率比較大,較小的電量下降就會產(chǎn)生較大的電壓下降。如下圖所示,橫軸為荷電量,縱軸為開路電壓。可以看到,電量小于10%的階段,曲線非常陡峭。
在低電量下觀察到的自放電率的高低,拿到定義方式進行的自放電率測試去驗證,相對自放電率的大小關系保持一致。在電芯分選,出廠質量把關這類需要大批量測試自放電率的場景,這個方法就體現(xiàn)出了優(yōu)勢。
上一篇:鋰電池比鉛酸更容易爆炸?
下一篇:盤點鋰電池用久了會損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