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8年12月15日
動力電池行業“三國殺”:強者是誰?
以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制造商——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寧德時代)登陸A股為標志,我國動力電池行業迎來屬于自己的光榮時刻。但對每個動力電池制造商而言,要成為真正的強者,必須經歷血與火的考驗。畢竟,對于終結燃油車這個偉大事業而言,目前還只是萬里長征剛剛邁出第一步。
王者?亡者?
當下的動力電池行業,可謂一半是火焰,一半是冰水。
24天光速過會,最后一輪私募融資估值千億,寧德時代是當之無愧的新能源第一股。在它背后,是正在崛起的新能源車市場。
2018年4月的北京車展,新能源玩家祭出了50余款新車標,令汽車業老司機們直呼“看花眼”“認不全”。依照國家“十三五”規劃,2020年,中國電動汽車應達到200萬臺的產銷量,比較2017年77.7萬的銷量要翻三倍。
在新能源車放量的驅動下,動力電池需求量也將迎來迅速增長。預計2018年、2020年、2025年,全球動力電池需求量分別為88吉瓦時、205吉瓦時、583吉瓦時,2018年市場規模將超1200億,2020年將增長至2153億。
經過幾年洗牌,中國的動力電池格局漸漸清晰:寧德時代逆襲,比亞迪緊緊咬住,第三梯隊在混戰中爭當老三。更有豪門沃特瑪,不過數月之間,興亡迥異。
在寧德時代的紅火時刻,去年中國動力電池出貨量第三名的沃特瑪,卻爆出資金鏈斷裂,累計欠債200億元。其中20億元債務已逾期,公司控制層的股份亦遭司法凍結。其母公司堅瑞沃能隨之遭遇股價滑鐵盧,股價從巔峰時期的近13元“跌跌不休”,一路狂瀉到不足4元。頂峰時期的300億市值跌得不足100億。
同是在這塊飛速增長的蛋糕中切分業務的電池企業,為何冰火兩重天?這樣的亂局不禁讓人們擔憂,寧德時代王座之側,暗暗潛伏著巨大隱憂。今天的沃特瑪,會不會影射寧德的未來?
寧德時代從閩東不為人知的小縣城成長為最炙手可熱的獨角獸,花了7年時間。曾毓群在香港創立的ATL,因在2003年拿下蘋果ipod訂單而逐漸席卷消費電子鋰電池供應鏈。而ATL因TDK的注資控股十分尷尬,身為中國公司竟無資格生產中國新能源車緊缺的鋰電池。奧運會后看出中國大勢所趨的曾毓群回到故鄉寧德,成立了寧德時代(CATL)。
2012年,松下已成為特斯拉的動力電池供應商,正在為i系列研發電池的寶馬亟需一個技術過硬,成本可控的電池供應商。通過蘋果的供應鏈,寶馬看上了剛成立不久的寧德時代。黃世霖的團隊啃下800頁的德文資料,也“啃”下了寶馬這個大客戶,進入汽車行業的供應鏈名錄。
汽車的供應鏈世界有一條不成文的鄙視鏈:豪車的供應商>合資車型供應商>自主品牌供應商。新供應商進入汽車市場,通常要從自主品牌客戶攻占,逐漸才能獲得高端客戶青睞,這個過程要用質量和供貨口碑支撐,往往一去數年。想不到寧德時代反其道行之,一舉拿下寶馬這個制高點。
自此,寧德時代勢如破竹。2017年,寧德時代出貨12吉瓦時,超過為特斯拉配套的松下成為全球第一大動力電池企業。
技術優勢,開放的體系,自上而下的客戶資源……這些都是寧德時代發家的因素。但是最最無法忽視的,還是那張奠定了寧德與中國一眾電池巨頭江湖地位的白名單。
2015年,松下、LG、三星等外資企業帶著成熟的三元鋰電技術推開中國大門。在自主品牌三元鋰電池出廠價普遍在2.5~3元/瓦時的時候,這批日韓外資企業用起了慣用技倆:低價搶市場,餓死后來者。這些外資電池廠竟然以1元/瓦時的價格虧本將18650電池出貨,很快獲得中國主流車企的定單。
日韓企業也正是這樣“作死”了自己。
很快工信部出手,白名單1.0發布,采用外資電池的EV被擋在補貼名單之外……聰明的整車廠迅速理解了大方向。迅速終止與外資電池廠商的采購協議。以寧德時代、比亞迪、沃特瑪為代表的國內電池企業,成了白名單的最大受益者。
白名單是把雙刃劍,令看似風光的動力電池行業籠罩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中。然而戲劇化的起伏只發生在沃特瑪一家嗎?
還有比亞迪。在所有玩家入場之前,電池大王王傳福的比亞迪,率先殺進了動力電池領域。
然而作為汽車行業內最大的封閉體系,比亞迪的電池只供內部使用。“除了輪胎和玻璃,比亞迪什么零部件都可以自己造。”這是令人篤信不疑的江湖傳言。
2017年,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達11.3萬輛,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第一。但因為動力電池全部自產自用,電池銷量首度被寧德時代超越。2018年4月,各大上市公司發布了第一季度財報,比亞迪凈利潤降低83%。“風光不再!”車媒紛紛這樣刷屏。跟沃特瑪一樣,也是因為磷酸鐵鋰的技術路線,也是因為整頓騙補后的政策急轉,再加上封閉體系,比亞迪栽了跟頭,讓寧德時代后來居上。
然而戰爭還遠未結束。2018年3月,比亞迪表示,將分拆動力電池公司單獨上市。隨后,媒體披露東風汽車的兩款車型將搭載比亞迪磷酸鐵鋰電池,成為比亞迪的第一個外部客戶。
整車廠舉起雙手歡迎:有競爭,才有降本空間。繼東風之后,又有北汽、長城、長安、一汽等企業與比亞迪電池事業部有了實質性接觸。
2018年4月,比亞迪反擊了。BYD以1.32吉瓦時的裝機量時隔一年重回第一,而寧德時代則以1.25吉瓦時的裝機量落敗,其中比亞迪三元鋰電池的出貨量迅速放大,快速拉近與寧德時代的差距。
現在斷言誰是王者,為時尚早。
上下游?內外資?
如果說巨頭們的戰爭波云詭譎,國產鋰電三強的格局尚處于膠著態勢,那么產業鏈上的強敵也在環伺四周,相互間的搏殺稱得上刀刀見紅。
整車廠伸出一只手,原材料伸出另一只手,悄然扼住了中間電池企業的咽喉。電動汽車補貼退坡,主機廠承擔著巨大的成本壓力。占成本1/3的動力電池廠家名字,年年出現在采購部的降本清單首位。
當電池成本降至1元/瓦時,電動汽車成本將首度低于燃油車。所有業內人士都希望這個拐點來得越快越好。面對整車廠采購部門提出的今年降本20個點的要求,動力電池企業該怎么辦?
電池的成本來自于正極材料(鎳鈷錳三元或者磷酸鐵等材料)、負極材料(石墨)、電解液和隔膜材料等。目前在正極材料應用成本中,鎳、鈷、錳成本已經占到正極材料成本的90%。正極材料的成本在整個電芯中占比在35%左右,但這一數字現在已經上升到50%。也就是說,三元材料成本已經高達電池成本的45%,而且隨鈷價走高,這一比例還在持續走高。
上一篇:新一代高鎳電池技術鹿死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