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8年12月03日
三家新能源車魯企為啥被“特殊公示”?
工信部日前發布《特別公示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第1批)》公告,包括普天新能源(山東)有限公司(下稱“山東普天”)、中上汽車有限公司(下稱“中上”)、青島海隆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海隆”)等3魯企在內的27家企業,被暫停受理新能源汽車新產品申報,未來還有資質撤銷之虞。
經濟導報記者實地探訪山東普天后發現,此類新能源車企或多或少都存在廠區狹小等弱點,因此無法適應不斷提升的準入條件。山東普天方面則表示,“公司已主動暫停新能源汽車生產,正謀求轉型。”
山東省科學院戰略研究所研究員、經濟導報特約評論員呂兆毅認為,首批“特殊公示”27家企業之后,未來還會有更多新能源整車企業退出或轉型。他還提醒轉型中的企業,“不應忽視軟實力建設,憑借核心科技,退出的企業完全可以在廣義新能源汽車行業中,謀求更好發展。”
主業是組裝“綠皮車”
與動輒占地上千畝的整車生產基地相比,山東普天的廠區過于狹小了。8日,經濟導報記者來到該公司位于濟南章丘區福康路的廠區,發現其東西、南北長均在幾百米左右,廠區還被居民區包圍,擴展也很困難。
除了狹小,山東普天的廠房也過于陳舊,幾間二層樓高、不到20米寬的紅磚廠房橫向排列在廠區主路兩側,顯然不適合架設現代化的整車組裝生產線。從門外向里望去,不少廠房內漆黑一片,廠區內工人不多,可見目前產能一般。
之所以到訪山東普天,是因為此次被“特殊公示”的三家魯企,或多或少都面臨廠區狹小、發展受限的問題。如中上廠區占地約120畝;海隆則稍好,新廠區占地面積275畝,但也算不上“千畝大廠”。
除了廠區狹小,經濟導報記者還發現,這三家魯企各自的“主業”與新能源汽車制造離得有點遠:如中上的主業是生產無軌電車,海隆的主業是汽車模具、零部件及改裝車,山東普天在周邊居民眼中則是常年組裝郵政專用“綠皮車”的工廠,他們甚至都不用“普天新能源”,而用“郵電部530廠”指代該廠。
作為長期關注新能源、環保領域的專家,呂兆毅表示,前幾年新能源汽車行業大發展,不少企業早早布局、倉促上馬,申請了新能源造車資質后便“按兵不動”,造成行業“泡沫”與產能浪費。經濟導報記者發現,在2017年7月1日“39號令”開始實施之前,共有230多家企業獲得了新能源車的生產資質;但截止到今年1月,只有30家車企符合要求。
根據《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即“39號令”),停產12個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工信部將予以“特別公示”,而“不能保持準入條件或破產的企業,將被撤銷資質。”經濟導報記者在山東普天的廠區,未發現一輛哪怕疑似新能源汽車。
經過多方聯系,山東普天總經理韓吉偉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公司實際已主動將相關項目“戰略暫停”。
準入條件趨嚴
曾幾何時,新能源汽車生產確是山東普天的發展方向之一。經濟導報記者登錄其官網發現,山東普天是工信部《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準入企業,發布有100多個車型的產品公告。而“讓新能源汽車暢行天下”的字樣,依然停留在官網的顯要位置。
新能源造車資質岌岌可危,山東普天選擇“暫停”,韓吉偉對此頗有些無奈,“我們廠區就這么大塊地方,如果進行生產線升級,新設備能否擺下是一說;市區內出現這么一家生產企業,也不符合城市規劃。”
經濟導報記者將“39號令”與其前身——2009年的“44號令”對比,發現前者所附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準入審查要求》中,4大項17小項均有不同程度的細化,總字數更是從2379字增加為4422字;而所附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專項檢驗項目及依據標準》,后者僅427字,前者進一步細化到了1493字。
隨著準入資格趨嚴,不少新能源車企新建的生產線都面臨改造升級。上述三家魯企還有自己的主業,要在不影響主業的前提下,于狹小廠區內上馬符合“39號令”的新生產線,或者升級原有生產線為“主副業共享”,勢必要在廠區大興土木。
此外根據相關規劃,章丘區正加速構建“互聯網+協同制造”新模式,試點建設智能工廠或數字化車間。前有智能工廠試點布局的誘惑,后有落后產能淘汰的壓力,以汽車改造為主業、分布于居民區的廠區還值不值得升級改造,也是企業經營者必須考慮的問題。
因此,上述3家魯企,甚至其他20余家被“特殊公示”的企業,或多或少都面臨“擺不下”新生產線、滿足不了準入條件的窘境。而山東普天的選擇則是“戰略暫停,擇機重啟”。
橫向轉移與縱向拓展
“未來,山東普天不排除擇機重啟新能源汽車制造項目的可能。”韓吉偉表示,具體突破口正是他們的主業——“綠皮車”組裝。
韓吉偉認為,與新能源乘用車相比,“綠皮車”對運量的要求更大,但運營時間和線路固定的特點,更適合新能源汽車的應用。他將其總結為“專車專用”,“舉個例子,我們每天從濟南定時發一班車去北京,其中的行駛線路固定,自然也可以在固定的位置安排固定車輛中轉,空余時間充電,這恰恰能避開新能源汽車充電與續航里程的短板。”
此外,經濟導報記者登錄山東普天的母公司——中國普天集團的官網,發現其一直在布局城市電動車充電網絡系統。母公司在充電領域有所布局,韓吉偉認為,山東普天在重啟新能源汽車相關業務后也會有所依托。
避開過熱的新能源乘用車制造領域、橫向轉移至競爭較少的專車領域,呂兆毅對山東普天的這種思路持肯定態度,“盡管乘用車領域明顯過熱,但廣義新能源汽車行業仍是個快速發展的朝陽產業,未來市場潛力依然很大。既然企業有一定的市場和技術積累,為什么不借勢轉產呢?”他認為,這種思路也適合其他20余家被“特殊公示”的企業參考。
對于上述企業“準入條件受限于廠區狹小而無法升級”的擔憂,呂兆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新能源汽車這樣的高新技術領域,企業廠區的占地并非核心競爭力,先進的生產技術才是;如果廠區狹小無法升級生產線,那為什么不根據自己掌握的核心技術,生產具有技術含量的配件,并借此立足于產業鏈的一環呢?”
他還提到一個案例:“今年,聊城中通客車就是引進了我們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發的、世界領先的動力電池電控技術,從而生產出高性能新能源公交車,并且一次拿下了北京公交500輛的大單。”呂兆毅據此表示,企業的核心技術不光靠自己研發,更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校的智力資源,“有了科研院校的智力資源加持,企業掌握了核心技術,即便無法從事整車制造,也能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有所作為。”
呂兆毅認為,首批“特殊公示”27家企業只是開始,未來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企都會退出,但退出不意味著失敗,“關鍵是,要么找到自己的定位,橫向轉移;要么掌握核心技術,順著產業鏈上下游縱向拓展。”
上一篇:江西新余全力打造全球鋰電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