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8年10月18日
動力電池安全技術將成企業競爭主戰場
9月20日,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中國信息化百人會、浙江省發改委以及杭州市人民政府主辦,杭州蕭山區政府和大會組委會承辦的全球未來出行大會(GlobalFutureMobilityConference)在杭州G20場館來開帷幕,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創新大會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執行副理事長歐陽明高,重點提及了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安全問題。
歐陽明高表示,首先是電動汽車事故自燃事件頻發,根據國外電動汽車自燃起火的原因匯總后發現,主要是碰撞后起火。國內電動汽車“起火”則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電池類型以三元電池為主,比例超過一半,當然也有磷酸鐵鋰電池;第二,圓柱形電池為主,因為圓柱電池外部是鋼殼,卷的比較緊,一旦發生熱失控,它會爆炸,之后會引燃其他電池。第三,充電失火的事故占比較大。
歐陽明高指出,電池熱失控是事故主因。電池的熱失控就是電池達到一定溫度產生連鎖的負反應,放熱反應。這個過程忠,電池溫度快速上升,最高速度可達每秒鐘溫升接近1千度。
熱失控是什么引起的呢?歐陽明高點干掉,首先是電池過熱而導致熱失控,過熱的原因則有可能是電池包本身溫度不均勻、過充過放、外短路、內短路等等這些電的原因會放熱,還有機械原因,比如進水、密封不好、碰撞等等。
歐陽明高認為,動力電池自燃主要歸因為產品質量問題。產品質量問題就是指產品在設計、制造、驗證、使用過程中沒有嚴格遵守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主要有三類:第一,電池產品測試驗證不足;第二,車輛使用過程中可靠性變化;第三,充電安全管理技術有問題。
在歐陽明高看來,高比能量電池面臨更嚴峻的安全技術挑戰。根據中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比能量發展的趨勢,我國將迅速向300wh/kg的高比能量電池邁進,高比能產品也會進入市場。例如,高鎳三元811電池很快就會進入市場,這些高比能量的電池會比原先的這些相對低的比能量的電池所面臨的安全技術的要求會更高。
高比能量電池熱失控的呈現幾個特征溫度。歐陽明高表示,一般來說,當電池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電池就會自產熱,這個溫度為T1溫度,產熱發生到一定程度無法抑制,熱失控觸發,形成T2溫度,最后溫度上升到最高點就稱之為T3溫度。熱失控機理主要發生在T2到T3階段。一般認為是內短路造成熱失控,但是研究中發現,高比能量則不完全由短路引起。高比能電池在沒有內短路情況下,同樣會發生熱失控。原因主要為高比能量電池的耐高溫新型隔膜到200度以上沒有變化,電解液基本完全蒸發,但在230-250度時,正極材料相變放出的氧與負極反應產生放熱高峰。
歐陽明高強調,各種不同鎳含量的三元鋰離子電池有差異。811電池與常用的622或者532相比,放熱峰明顯的都比其它高,這表明811的熱穩定性較差。經過分析得到初步結論,高鎳正極對全電池安全有較大的影響,硅炭負極對安全在初期影響不大,但是在循環衰減后影響比較大。
應對這種熱穩定差也有一系列的改進途徑,通過新的方法,利用單晶顆粒來替代多晶的正極材料,電池的熱穩定性有非常好的改善,相應的安全性也有很好的改善。第二,則通過對熱失控蔓延過程的測試和仿真的傳熱分析,設計了一種隔熱的方法,就是在主導傳熱的路徑上加隔熱材料,實驗發現確實達到了隔斷熱失控蔓延的效果。第三,熱失控的誘因為內短路,對在用電池和事故電池的分析發現,電池制造時均勻的極片在使用一段時間之后會產生折疊區域的破裂,容易發生局部的析鋰,從而導致熱失控。
內短路分為以下幾類,其中鋁集流體和負極相連是最危險的內短路。第二個方面就是充電,比如電池的不一致性導致的,因為不一致,充電過程中有的地方已經充滿了,有的地方還沒有充滿,就會導致有一些充滿的電池微過充,接著就會在負極材料上析鋰,產生鋰枝晶,就是所謂的析鋰,導致安全性變差,導致短路。第三則為老化。電池老化后的不一致性會擴大,電池管理的精確性也就很差。另外,低溫環境下的老化會嚴重影響電池的熱穩定性,發生熱失控的自生熱溫度會降低,這就更容易導致熱失控。
歐陽明高指出,通過研究發現,保障電池系統安全性的核心是研發先進的電池管理系統。目前,在電池管理系統方面,國內的產品的功能不足、精度不夠,尤其是安全功能是不全,因此需要加大電池管理系統的研發力度。
那么我們如何徹底解決電池安全性問題?歐陽明高表示,近期可以通過一些技術來保障安全性,但是長遠看,要保障電池的絕對安全就需要前瞻性的科學研究。鋰離子動力電池高比能是全世界范圍的發展方向和趨勢,不能因為有安全問題就不發展高比能量電池,關鍵是把握高比能量與安全性之間的平衡點。比如高鎳三元鋰離子動力電池的本征安全問題,其機理是正極會釋放氧,我們可以通過界面的修飾來延緩正極釋氧,提高穩定性;再一個就是開發下一代的固態電解質,從根本上解決電解液燃燒的問題。
歐陽明高表示,基于各國動力電池技術路線的比較,短期是液態電解液的鋰離子電池,下一步將會向固態電池方向發展。他建議我國也應該走類似的路徑,即短期是液態電解質,發展高鎳三元正極和硅炭負極,通過電池管理系統和熱蔓延的抑制來防止安全事故發生,這類電池能夠滿足電動汽車500公里續駛里程的要求。中長期,從液態電解質逐步過渡到全固態電池,估計在2030年全固態電池將會得到產業化應用。
歐陽明高在動力電池政策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原有的產業化目標(2020年單體達到350瓦時/公斤,系統260瓦時/公斤,循環壽命2000次)是偏高的,從安全角度考慮,我認為不宜強行推行。
第二,補貼政策要符合技術發展的規律,對能量密度的提升不宜過快、不宜更改過頻,這是我對財政部的建議。
第三,盡快推出電動汽車安全年檢規范。同時,為了更好處理和分析電動汽車事故,最好有電動汽車黑匣子,同時電池包要留有消防安全的接口,目前的電池包封的很死,導致消防滅火的時候困難重重,這些是對公安部的建議。
最后,電池安全是電池技術革命性突破的第一重點,也是純電動汽車性能提升的第一關鍵,電池產業發展越后期電池安全就越變成一個瓶頸技術,比如十分鐘充300公里以上的電的快充技術,會對電池安全帶來挑戰,電壓從300V提高到600V甚至800V,這些都與安全相關,也是今后純電動汽車競爭的主戰場。
安全是電動汽車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動力電池國家科技研發,要以安全為核心,全面提升現有鋰離子動力電池系統安全技術,全力突破新型固態電池技術。
下一篇:動力電池臨三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