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8年08月25日
隔膜產業“師夷長技以制夷”
“師夷長技以制夷”,這句話一直是我們國產隔膜行業人士的口頭禪,也是我們的終極目標,但是我們真正的路有多遠,還有哪些艱難險阻需要攻克,筆者只是從了解的情況簡單分析,愿拋磚引玉引起行業共鳴。
數學是人類智慧的簡明表達,用來描述我們的話題,我們便能得出答案:
一、路多遠?這是關于“S”的問題,要從幾個方面分析。首先是我們國內電池廠家水平處于什么層次?如果我們的18650圓型電池一直停留在充電寶的應用層次,那么國產隔膜可以自豪地說,很快就要將國外的廠家擠出去了。
靜下心來想一想,這不是我們的真正目標,這是半斤對八兩的搭配,實在不是我們值得自豪的事情。我國的新能源產業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在新能源領域加速發展,搶占世界新能源革命的先機,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才是我們的真正目標,至少是國內領先企業的現實標桿。
那么,什么是評價鋰電池國際先進水平標志?體積能量密度?安全測試通過率?這樣的指標是研究水平的衡量,絕不是產品及產業水平的衡量參數。
實際上,真正標志鋰電池是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標桿是電池的綜合安全系數(在制品及售出品)、電池長效循環的一致性及穩定性(800次循環以上)、電池組不同環境工況適應能力(高溫及倍率特性)。這些是我們與國外的差距關鍵點。負責地說,“S”還很大,18650圓型電池的對比就是我們的參照。
二、我們如何做?這是涉及加速度a的問題。
我們怎樣才具有比外國更快的發展速度?我們可以列出的優勢:更便利的智力引進環境,更廣闊的市場容量,更多的資本介入,大浪淘沙,群中選優。
這些夠嗎?依我們多年的鋰電從業經驗來看,真的不夠。哪些措施才能形成實質的加速度?
首先是核心人才隊伍的引進、消化和成長,注意這里說的是隊伍不是個別精英。國內隔膜廠家只有個別企業做到了核心隊伍的導入。
然后是耐心,急功近利不能成就高科技企業,新技術的消化是需要時間的。在1980年就由Goodenough實現了氧化鈷鋰作為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創想,但直到1991年索尼第一塊鋰離子電池才誕生。隔膜企業要有耐心,耐心提高隔膜的一致性、材料的穩定性;電池企業也要有耐心,要有培養成長的耐心,最近國外領先的隔膜廠家降價傾銷其實就是扼殺國內隔膜企業成長的機會。
最后是國家層面的協同共進,主要是推動關鍵樹脂專用材料的開發和先進擠出拉伸設備的開發。
以PE樹脂材料為例,日本旭化成和三井化學等公司由于專有的茂金屬催化劑技術以及精細化生產,可以提供不同分子量分布幾十個牌號的專用料,但是旭化成本身就是隔膜生產廠家,靠進不可能得到最優質的原材料。另外,隔膜制作的最先進的生產線一定是設備廠家與隔膜領先廠家的合作結晶,基于技術保密的原因,不可能成為談判桌上的交易品。
如今,只要國家的政策引導得當,我們在隔膜制作設備領域也可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是有判斷依據的。值得欣慰的是,國家在新的五年規劃以及新能源產業支持計劃中明確提出了關鍵設備制造業作為重點扶植對象。這是我們確保加速度的關鍵因素。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我們隔膜企業的心語。值得欣慰的是,個別企業在日韓企業中的突破或許會成為領頭雁的作用,帶領大家一同翱翔在璀璨的天空。
上一篇:石墨烯/鋁空氣電池炒作
下一篇:比亞迪萬向領銜新能源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