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2年03月02日
中炬森萊處于停工狀態,鎳氫動力電池發展現歧路
中炬森萊高技術有限公司是中炬高新(600872)旗下主營鎳氫動力電池的企業,有消息稱,公司目前已處于停工待訂單狀態。
披露該消息的媒體更進一步指出,啟動于2009年,剛被終止的13億元動力電池投資項目存在諸多疑點。
2003年,中炬高新與國家高技術綠色材料發展中心合作重組中炬森萊,使之成為一家集鎳氫動力電池研發、生產與銷售為一體的高科技公司,在森萊公司4500萬元的注冊資本中,中炬高新占66%的股權,國家高科技綠色材料發展中心占34%的股權,雖然公司自成立以來連年虧損,但在政策預期向好的背景下,中炬森萊因其動力電池生產者的身份而將其實際控制股東中炬高新拉入新能源概念股,從而拉動中炬高新的股價一度上揚,高峰時的2009年第一季度由最低的3.16元漲到8.1元,其后,中炬森萊是年4月24日發布了擬投資13.15億元建成年產3.63億安時鎳氫動力電池總成擴充項目的公告,并預測2011年鎳氫電池生產能力將占全國電池產量的45%,汽車動力電池將占全國電池市場銷售額36%的市場份額。在宣布這一13億元的投產計劃時,中炬森萊的實際產量是年產2000萬安時,可滿足2.8萬輛混合電動轎車的市場需求。
項目公告后,中炬高新的股份在前期炒作到12元的基礎上一路走好,直到5月7日創出13.4元高價,半年內上漲了3倍多。但該項目本身卻陷入了一波三折的困境。
公司的2008年年報稱,“13億”項目預計可在2009年下半年動工。
2009年公告稱,“第一期在2009~2010年進行,投資3.38億元,新增8000萬安時的生產能力,總生產能力達1億安時”。這與2008年年報口徑基本一致,但在一年未對該項目進展情況進行披露的情況下,公司在2010年4月30日發布的2009年年報中,項目實施日期被改成:“首期建設擬在2010年動工,在2011年竣工投產”。原8000萬安時的新增產能被壓縮成2000萬安時。
再過一年,2011年的4月29日,中炬高新在2010年年報中稱,“公司暫緩了3.63億安時混合動力電池擴產項目的建設”。至于原因則是,“2010年5月起國家政策調整,對鎳氫電池的扶持力度減少,鎳氫動力電池的市場低于預期”。
今年2月24日,中炬高新宣布13億擴產項目終止實施。這個消息公告后自然引起人們對于13億項目主體中炬森萊及動力電池命運的關注。
從有關資料得悉,中炬森萊已經停工4個月,基本沒有工人了。資料顯示,截止2010年,中炬森萊注冊資本4500萬元,總資產5451萬元,凈資產1298萬元。從這幾個數字里可以得出一個很高的資產負債率,而原因就在于連年虧損。從該公司終止13億項目中所作的說明可以看到的潛臺詞是:在國家對鎳氫動力電池扶持政策變化的前提下,公司的市場生存能力一下子不見了。這提醒產業投資者,企業進軍新能源產業不能賭國家政策,應與國內、國際技術研發的主流方向一致,符合產業趨勢。這一個原則也適用于鋰電池在動力汽車產業中的發展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