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8年08月08日
萬向集團對菲斯科垂涎已久
萬向集團作為浙商傳奇人物魯冠球先生領導下的國內知名零部件企業,一直在投資發展方向上有著獨到的選擇和令人滿意的成果;如今的萬向集團布局汽車產業鏈,魯冠球先生早早盯上了美國知名電動車公司菲斯科,在最近菲斯科出現現金流危機的時刻,萬向集團也及時發現了這一下手良機,它聯合了一家美國汽車公司,提出二千萬美元的報價,準備對菲斯科實行收購。
“現在處于最敏感的時期,談判內容還沒有最終確定,主要是我們在美國的公司負責。但是收購菲斯科是董事長(魯冠球)一早就定下來的,我們拿下(菲斯科)的決心很大。”萬向集團內部人士對筆者透露。
一旦把菲斯科成功收入旗下,那么魯冠球的電動車制造夢已經打通了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環。
意在整車
萬向集團很早就已經坦露了布局電動汽車產業鏈的心思。“我這輩子不造車,我兒子也要造車。”魯冠球曾如此表達萬向戰略轉型——做汽車整車的決心,他希望能夠改變電動汽車產業格局。
這樣的舉動并不難理解。過去的十年里,伴隨汽車市場迅速擴張,中國汽車零部件成規模的內外資企業數量也成倍地增長。根據德勤的行業數據,2006年至2010年,中國的汽車零部件及配件行業成規模的內外資企業數量從2006年的6142家逐年增長到2010年11610家。與此同時,政府鼓勵整車和零部件企業兼并重組,通過淘汰落后產能來解決結構性產能過剩問題。
無論是企業自身的競爭力需求還是政策,都逼迫中國零部件企業進行變革。
萬向旗下汽車零部件制造和銷售的上市公司萬向錢潮2012年財報顯示,其2012年度凈利潤同比下降了30.9%。在其2013年一季度財報中,萬向錢潮預測今年上半年累計凈利潤可能為虧損或者與上年同期相比發生大幅度變動。
萬向或許早就意識到這一問題。2011年7月,萬向錢潮出資5000萬元與意大利菲亞特汽車旗下的汽車零部件業務公司瑪涅蒂·瑪瑞利組建合資公司,研究、開發、制造和銷售減震器及相關產品,以進一步打開國內外的市場。
“萬向此時通過收購電動汽車廠商——菲斯科來實現未來從零部件企業向整車制造領域戰略布局是正確的選擇。”睿信致成管理顧問公司合伙人付志勇對筆者說。
謀劃已久
萬向集團對菲斯科垂涎已久。
“在菲斯科尋求合作的第一時間,我們(萬向)就已經注意到了這一機會。”上述內部人士透露,萬向在成功收購B456系統公司(原A123系統公司)后,與其的接觸一直沒有停止。
今年1月中旬,萬向集團開始浮出水面,展開與菲斯科的對話。1月31日,萬向美國總裁倪頻公開表示:“我們有興趣為菲斯科提供援助,以任何我們可能的方式。”
在這輪收購中,較早前被萬向收入囊中的B456系統公司起到了牽線搭橋的作用。
今年年初,菲斯科一路從尋求資金走到了尋找買家的境地。彼時,至少有4家中國汽車相關企業參與接觸及發出收購要約,萬向集團包括在內。隨著收購環境的變化,東風汽車和吉利汽車接連選擇放手,萬向集團卻暗中借助到手的B456系統公司的資源,等待出手的最佳時機。
“在收購原A123(系統公司)之前,萬向就通過A123與菲斯科有過接觸。”上述內部人士透露。原A123系統公司與菲斯科均是在美國新能源政策支持下興起,菲斯科是原A123生產動力電池的主要客戶。此外通用前高管鮑勃-魯茨領導的VL集團也與菲斯科有著聯系。出于他個人對菲斯科的“偏愛”,VL公司成立之后,以菲斯科電動車卡瑪的車身為藍本打造該公司的傳統能源車產品。因此,在菲斯科急于尋求中國買家的情況之下,美國萬向公司具備了“地利”、“人和”。
在等到了最佳時機后,萬向集團選擇迅速出手。萬向集團與VL集團對菲斯科2000萬美元報價僅僅是菲斯科一年半以前估值的百分之一。就在2012年春季,該公司完成一輪集資時的一份監管文件顯示,該公司的估值達到22億美元。
“萬向在收購方面經驗非常豐富。萬向此次收購具備了各方面的優勢,是比較成熟的做法。”汽車分析師趙宇分析稱。
突破在即?
萬向通過并購菲斯科進入新能源汽車制造領域為公司未來發展種下了機會的種子。目前,國內擁有電動車完整產業鏈的企業只有比亞迪一家,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還很不成熟。中國企業在電池制造的能力以及動力系統的研發能力還較弱。萬向如果能成功收購菲斯科,無疑有利于其在電動汽車市場的布局。
這一觀點得到了業內人士的普遍認同。萬向如能把菲斯科收入囊中,并與B456實現良好銜接,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擁有汽車整車制造產業鏈。
付志勇分析,相比通過傳統汽車領域進入整車制造的路子,萬向以新能源汽車為突破口是一個較為明智的選擇。
未來的汽車產業,將會以新能源汽車的廣泛生產應用為主要導向,汽車業界的人士對此前景基本保持贊同。但是,如今的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和能源方面的保障并沒有經歷過燃油車輛那么長時間的檢驗,許多未知因素都可能對它產生嚴重影響,想要收購一家新能源電動車生產商,需要對將來可能遇到的困難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2012年,菲斯科幾乎已經走到了盡頭,各種意外狀況導致它極度缺乏資金,甚至連原計劃在今年推出的公司第二款電動汽車的計劃也因此擱淺。陷入困境的菲斯科曾經與多個國家的多家電動車企業接觸,準備進行合作,但最后由于菲斯科本身和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存在的問題,對它有興趣的各位買家最后還是放手了。這次萬向對菲斯科的收購,即使能順利完成,也未必能買到菲斯科員工的心,未必能讓企業充分運作起來,生產出萬向自己的新能源汽車。
付智勇顧問在接受訪問時向我們分析這次萬向集團在并購菲斯科電動汽車時的風險,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菲斯科現有的電動汽車生產體系和工藝,未必就是將來電動汽車發展的正確方向;且這些技術和菲斯科的產品尚未達到最終的完善境界,為了幫助它盡快穩定,需要萬向集團投入大筆研發資金;此外,之前多起中國企業收購美國公司的案例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經驗和教訓,中美員工間的文化調整與企業的實際資產等問題都需要萬向用心解決。一旦菲斯科出現研究上的錯誤,導致研究資金浪費,電動汽車產品出現嚴重問題,拖住萬向集團的資金流等情況時,人們對這次收購的擔憂就為成為萬向面前的實際阻礙。
萬向集團想要做整車,想要做電動汽車,但前方的重重艱險也已經浮現在人們眼前,魯冠球先生在這條事關夢想的道路上毅然前行,萬向能跟隨他夢想的腳步嗎?我們祈禱這個中國的汽車之夢終能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