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21年07月19日
電池的技術發展面對多大壓力?
能量密度300Wh/kg、充電一次行駛超過500公里,十分鐘快速充電……在電動汽車發展的初期階段,面對著各種各樣困難,(我們要沉思)究竟要什么樣的電池?究竟要什么樣的電動汽車?十一月二十一日,北京大學教授、鋰電達沃斯學術委員會主席其魯在第6屆我國鋰電新能源產業國際高峰論壇(AbEC2018,鋰電達沃斯)上的一連串發問震耳欲聾。
近兩年,我國電動汽車行業快速發展,新能源汽車銷量從2015年的30多萬輛,到2017年銷售77.7萬輛,再到今年前十月已經銷售86萬輛,全年有望邁過100萬輛大關。伴隨行業的快速發展,電動汽車安全事故頻發。在一年一度的電池行業人士盛會鋰電達沃斯上,電池安全問題成為各方關注的重點。其魯認為,過于追求高能量密度、高續航里程、快充等,只會使電動汽車的安全問題越來越可怕。作為基本功能的電動汽車,續航里程200-300公里,完全可以滿足日常出行的需求。
技術走偏導致安全隱患新增
我看到中汽中心的報告,說今年已經發生至少50起事故。只要發生事故,不管是哪一個公司哪一個品牌,受影響的是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鋰離子電池產業也會受到影響。欣旺達(300207.SZ)集團副總裁兼動力鋰電池板塊總裁梁銳表示。
在其魯的統計中,電動汽車的事故數量遠不止50多起。燃燒、爆炸,各種各樣的事故,公開的、未公開的,每年數量過百起。雖然并不是所有事故的原由都歸咎于電動汽車的電池,有多種原由。但電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已經成為制約電動汽車行業發展的緊要因素。其魯認為。
在業內人士看來,鋰電行業之所以在高能量密度、高續航里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重要是公司過于重視政府補貼,被補貼和整車公司牽著走有關。假如沒有政府補貼,僅靠市場自發,電動汽車行業、鋰電行業不會有今朝這樣的發展速度,這也是電池行業人士的共識。但隨著政府補貼逐漸退坡,政府補貼的雙刃劍用途也逐漸凸顯。
我們匆匆忙忙提升能量密度,真正的目的是為了什么?是為了環保還是過度環保?是為了節約還是過度節約?我們為了里程還是過度要里程?什么事情都要講一個度。不科學的成本需求也新增了安全隱患,近年電池行業流行的系統簡化設計、單體電芯容量體積提升等做法,都新增了電池的安全隱患。力信(江蘇)能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院院長程君表示。
今朝大家所有的行為,從經營到產量,到電動汽車的設計,到電池的能量密度和技術發展方向,都跟補貼聯系起來了。緊跟政策發展固然必要,但政策規定的指標提升過快,也使得公司疲于應付,難以認真做產品開發。梁銳在演講中表示,續航里程方面,2016年是250公里,2017年是300公里,2018年都要求400公里以上,明年要做到500公里甚至600公里;能量密度方面,2018年做到140Wh/kg,2019年,坊間有很多傳說,有人說提升到180Wh/kg,不論政策是不是這樣,整車公司已經開始行動了。今朝跟很多車企都要求非得在160Wh以上。
前兩年被政策和整車公司推著走,電池公司忙于提升技術和融資擴產,關于安全問題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如今伴隨政策補貼退坡,市場開始發揮用途,以及行業低潮期的到來,動力鋰電池行業開始提升關于安全問題的重視。從行業發展來看,動力鋰電池能量密度是要提升,但能量密度是錢,安全是命,不能要錢不要命!蘇州宇量電池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毛煥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