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8年07月15日
薄膜太陽能電池原理及其優缺點
薄膜太陽能電池原理
在化學電池中,化學能直接轉變為電能是靠電池內部自發進行氧化、還原等化學反應的結果,這種反應分別在兩個電極上進行。負極活性物質由電位較負并在電解質中穩定的還原劑組成,如鋅、鎘、鉛等活潑金屬和氫或碳氫化合物等。正極活性物質由電位較正并在電解質中穩定的氧化劑組成,如二氧化錳、二氧化鉛、氧化鎳等金屬氧化物,氧或空氣,鹵素及其鹽類,含氧酸及其鹽類等。
電解質則是具有良好離子導電性的材料,如酸、堿、鹽的水溶液,有機或無機非水溶液、熔融鹽或固體電解質等。當外電路斷開時,兩極之間雖然有電位差(開路電壓),但沒有電流,存儲在電池中的化學能并不轉換為電能。當外電路閉合時,在兩電極電位差的作用下即有電流流過外電路。
同時在電池內部,由于電解質中不存在自由電子,電荷的傳遞必然伴隨兩極活性物質與電解質界面的氧化或還原反應,以及反應物和反應產物的物質遷移。電荷在電解質中的傳遞也要由離子的遷移來完成。因此,電池內部正常的電荷傳遞和物質傳遞過程是保證正常輸出電能的必要條件。充電時,電池內部的傳電和傳質過程的方向恰與放電相反;電極反應必須是可逆的,才能保證反方向傳質與傳電過程的正常進行。
因此,電極反應可逆是構成蓄電池的必要條件。為吉布斯反應自由能增量(焦);F為法拉第常數=96500庫=26.8安·小時;n為電池反應的當量數。這是電池電動勢與電池反應之間的基本熱力學關系式,也是計算電池能量轉換效率的基本熱力學方程式。實際上,當電流流過電極時,電極電勢都要偏離熱力學平衡的電極電勢,這種現象稱為極化。電流密度(單位電極面積上通過的電流)越大,極化越嚴重。極化現象是造成電池能量損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極化的原因有三:①由電池中各部分電阻造成的極化稱為歐姆極化;②由電極-電解質界面層中電荷傳遞過程的阻滯造成的極化稱為活化極化;③由電極-電解質界面層中傳質過程遲緩而造成的極化稱為濃差極化。減小極化的方法是增大電極反應面積、減小電流密度、提高反應溫度以及改善電極表面的催化活性。
薄膜太陽能電池優缺點
薄膜型太陽能電池由于使用材料較少,就每一模塊的成本而言比起堆積型太陽能電池有著明顯的減少,制造程序上所需的能量也較堆積型太陽能電池來的小,它同時也擁有整合型式的連接模塊,如此一來便可省下了獨立模塊所需在固定和內部連接的成本。
未來薄膜型太陽能電池將可能會取代現今一般常用硅太陽能電池,而成為市場主流。非晶硅太陽能電池與單晶硅太陽能電池或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的最主要差異是材料的不同,單晶硅太陽能電池或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的材料都疏,而非晶硅太陽能電池的材料則是SiH4,因為材料的不同而使非晶硅太陽能電池的構造與晶硅太陽能電池稍有不同。
SiH4最大的優點為吸光效果及光導效果都很好,但其電氣特性類似絕緣體,與硅的半導體特性相差甚遠,因此最初認為SiH4是不適合的材料。但在1970年代科學家克服了這個問題,不久后美國的RCA制造出第一個非晶硅太陽能電池。雖然SiH4吸光效果及光導效果都很好,但由于其結晶構造比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差,所以懸浮鍵的問題比多晶硅太陽能電池還嚴重,自由電子與電洞復合的速率非常快;此外SiH4的結晶構造不規則會阻礙電子與電洞的移動使得擴散范圍變短。
基于以上兩個因素,因此當光照射在SiH4上產生電子電洞對后,必須盡快將電子與電洞分離,才能有效產生光電效應。所以非晶硅太陽能電池大多做得很薄,以減少自由電子與電洞復合。由于SiH4的吸光效果很好,雖然非晶硅太陽能電池做得很薄,仍然可以吸收大部分的光。
非晶硅薄膜型太陽能電池的結構不同于一般硅太陽能電池,如圖9所示,其主要可分為三層,上層為非常薄(約為0.008微米)且具有高摻雜濃度的P+;中間一層則是較厚(0.5~1微米)的純質層(Intrinsiclayer),但純質層一般而言通常都不會是完全的純質(Intrinsic),而是摻雜濃度較低的n型材料;最下面一層則是較薄(0.02微米)的n。而這種p+-i-n的結構較傳統p-n結構有較大的電場,使得純質層中生成電子電洞對后能迅速被電場分離。而在P+上一層薄的氧化物膜為透明導電膜(TransparentConductingOxide:TCO),它可防止太陽光反射,以有效吸收太陽光,通常是使用二氧化硅(SnO2)。
非晶硅太陽能電池最大的優點為成本低,而缺點則是效率低及光電轉換效率隨使用時間衰退的問題。因此非晶硅太陽能電池在小電力市場上被廣泛使用,但在發電市場上則較不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