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8年07月14日
充分利用氫能資源 氯堿業轉變耗能為造能
眼下炙手可熱的氫能對氯堿行業而言也蘊含機會。“氯堿企業既是耗能大戶,也是產氫大戶,每年約有18億立方米的氫氣沒有被充分利用。氯堿行業要提升氫能儲運技術,做好氫能利用這篇大文章,使氯堿企業走上從耗能到造能的轉變之路。”在近日在蘇州召開的第21屆中國氯堿論壇上,上海浦江特種氣體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煒煒提出建議。
劉煒煒介紹,氫氣除了用于制造化學品,還可應用在氫燃料電池、摻氫天然氣(HCNG)等能源領域,從這一思路來看,氯堿企業其實是在造能。201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氯堿生產過程中,氯化鈉電解制取氯氣和燒堿的同時聯產氫氣,理論上約為84萬噸/年,即94億立方米/年。雖然氯堿行業的氫氣利用率在逐年提高,但仍有約18億立方米的氫氣沒有被充分利用。結合當前的氫能政策和布局,這部分氫氣在有明確燃料電池汽車規劃的地區就是寶貴的資源,可以率先利用起來。
“氯堿企業用氫氣造能是非常可行的。”劉煒煒表示,一是有潛力。氯堿企業在電解技術方面有儲備。二是有方案。將氯堿副產氫氣提純后,通過加壓或液化可輸送到加氫站作為能源使用,亦可在氯堿廠內建設大型燃料電池電站,將氫轉換成電及熱能再返回氯堿工廠。三是有前景。我國綠色電力的政策方向已經非常明確。如果將每年放空的18億立方米氫氣充分利用,至少可以供12萬輛氫燃料車使用,或產生12.6億千瓦時的電。
記者了解到,從氫供應鏈邏輯來看,發展氫能經濟的基礎是氫氣供應。而氫的來源包括三個途徑,一是化學制取,如天然氣裂解、甲醇裂解或煤制氫;二是氯堿、烷制烯烴(PDH)等化工工藝過程副產的弛放氣;三是可再生能源發電電解水制氫。企業可以通過提純將副產氫氣精制成產品氫氣,經過儲運環節,輸送至加氫站作為能源,或者送到用氫企業。如果建分布式燃料電池電站發電,以每小時供應27.5千克的氫氣計,可發電440千瓦時,同時每小時還能生產6噸120℃的高壓純水。
由此看來,氯堿行業的氫氣既有最基礎的工業利用途徑,又有向新能源發展的空間。在我國氯堿行業的生產中,積極推進存量氫氣的回收利用和電解技術研發,就能使行業從耗能轉向造能,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轉變。
然而,目前氯堿企業的氫氣利用還存在一些難點。一是技改審批難,因其涉及安全、環保、消防問題;二是下游市場開發沒有跟上,氫燃料電池車還未普及,電站也不多;三是持續需求與化工廠因檢修不能穩定供應存在矛盾。
針對以上問題,劉煒煒建議要把氫氣的利用納入地方綠色發展規劃,氯堿企業可以結成聯盟,進行輪流檢修,構建一體化銷售網絡。氯堿企業還可與專業氣體公司合作建設“氣、車、站、運”一體化的氫能基礎設施,進一步拓展分布式電站及摻氫天然氣等氫能源應用領域,形成氫能供應鏈網絡。
氫能商業化仍有長路要走,做好氫氣儲運是關鍵也是發展方向。目前氫氣儲運有4種方式,即高壓儲運、液化儲運、載體儲氫等。高壓儲運在穩定性、安全性、經濟性及輕量化方面有長足進步,未來將廣泛應用于加氫站、運氫車及燃料電池汽車上。液化儲運技術可以實現氫氣的長距離運輸,解決氫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我國已經可以將氫氣做成-253℃的常壓液體進行運輸。而載體儲氫,如有機物儲氫或固體儲氫這兩種儲氫方式的基本原理均是尋找可與氫氣在分子或原子層面進行結合的優良儲氫載體,在安全性及儲氫容器的選擇上有著獨特優勢,是目前國內外科研院所及氫能企業的研發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