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20年11月13日
鋰離子電池3大失效現象
一、容量丟掉
在循環進程中,因正負極的體積脹大或縮短,SEI膜將發作裂異并繼續增生,SEI膜的增生進程會消耗活性鋰,導致電池全體容量下降及內阻前進;此外,在充電時,正極處于高氧化情況,簡略發作康復相變,骨架中的過渡金屬如鈷離子分出至電解液,并松散到負極,催化SEI膜進一步生長,導致活性鋰被消耗的現象發作,一起因正極結構被損壞,構成可逆容量丟掉;負極方面,充電時負極的電位變低,Li+從正極松散并嵌入至負極,當溫度過低或充電電流過大,構成金屬鋰的嵌入速度下降,直接分出于負極表面,極化效應更劇,除構成活性鋰的丟掉、內阻添加外,更會構成喪命的「鋰枝晶」,持久下來將構成內短。
理論上全固態電池用途時離子自身不移動,故不行逆反響將減少,若選用與鋰電化學安穩的固態電解質,SEI及電解液劣化等問題亦能減緩,能有用下降鋰離子在充放電進程中消耗而構成容量衰退的起伏,更能減少或克制鋰枝晶的發作,例如氧化物電解質中石榴石結構的鋰鑭鋯氧(LLZO)便有絕佳的化學安穩度,而固體聚合物電解質仍是以鋰鹽及高分子基質組成,因此化學安穩性比起液態聚合物電解質距離不大。
有關容量衰退的問題,前進能量密度是另一下降使用者不方便性的解法方,若當電池全體容量能大幅躍升,即使丟掉部分容量,相對較大的剩下容量仍可支撐設備的運作,而固體電解質的高安全性及安穩功用容許鋰離子電池選用高活性、高能量密度的負極材料,鋰金屬的理論容量密度可以抵達3,830mAh/g、硅負極材料可達4200mAh/g,較鋰碳層化合物高出十倍左右,讓動力鋰電池能量密度國標:2020年300Wh/kg、乃至2025年的400Wh/kg的達到提前現出曙光,現在固態電池業界進行鋰金屬或全硅負極先導研討的首要有法國Bolloré、韓國SDI及臺灣輝能,商場預估在2022年顧客能使用到此類高能量電池。
二、體積脹大
體積添加首要導因于在充電中的正極屬高氧化態,晶格內的游離氧簡略分出后與電解液發作氧化反響,發作二氧化碳及氧,在一次次的充放電循環中逐漸構成鼓脹,而在電壓高于4.35V(三元系)以上或高溫環境下加快電解液的分化,構成電芯不斷脹大,輕則影響設備內的組件配備,重則導致電芯結構受損而起火爆炸。
固體電解質則因前述的化學安穩性而不易與正極發作氧化用途,能減緩電解質分化、氣化的速率,大幅下降體積脹大的程度,除此之外,固體電解質可以接受跨越5V以上的電壓而不分化,使得內部串聯技能不再是遙不行及,事實上,單電芯電壓的前進便能省去部分BMS及分流器,大幅前進模塊能量密度與本錢,早已招引日產轎車等公司投入研制跨越十年,卻遲遲無法戰勝電解液在高壓下分化的問題。
而固態電池陣營已完成了此技能,今年初輝能科技在美國CES上宣告BiPolar+電池包技能,直接于封裝材內倉庫極層,單一電芯已可抵達85.2伏、20度電以上,只要四顆電芯就能驅動整車,因此省去很多聯接線材,將電池包體積縮小了五成。
三、熱失控
熱失控是鋰離子電池損害程度最高且難以預測的風險,當電芯遭到外力損壞引起短路或內部發作短路、過充情況時,電芯內部的溫度便隨之上升,一旦升至130度,SEI膜便初步崩解,并構成有機電解液直接與高活性正負極觸摸,因此很多發作分化放熱反響,導致溫度與內壓提速上升、很多氣體發作構成電池快速脹大,抵達臨界溫度后正極崩解,釋放出更多熱能及氧氣,諸多要素迭加后構成升溫、分化、放熱的連鎖反響加重,終至起火爆炸。
若將原本在150度左右便初步發作很多易燃氣體與熱能的聚合物電解液與阻隔膜更換成在高溫下氣化較慢且不易燃的『固體電解質』,便能阻斷熱失控的連鎖反響,防止起火爆炸事端的發作,好像從釜底抽薪,不過,不同電解質體系的熱安穩性有著不小距離,例如氧化物陶瓷電解質的燃點在千度以上,能徹底阻斷熱失控反響;而固態聚合物電解質大約在280度就會初步崩解,熱安穩性最差,現在沒有見到固體聚合物電池在三百度以上仍堅持安穩的檢驗紀錄。
從上述鋰離子電池失控進程中可看出,大部分的副反響來自于有機電解液在化學及高溫下的不安穩性,即使不時能見到極層的絕熱維護涂層、阻燃添加劑的研制,仍是治標不治本,這也是近年來商場焦點逐漸由三元系電池轉移至固態電池研制的原因,使用固態電解質的安穩性發明高安全性、電池壽數更長、續航旅程更加志向的新動力車,打破數十年來鋰離子電池所面對的開展屏障,前進電動汽車對燃油車的代替性。
下一篇:鋰離子電池的制作工藝有什么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