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20年07月28日
市場再起風云 鋰電寡頭大有卷土重來之勢
現在,鋰電寡頭大有卷土重來之勢,市場上又都發生了什么?
近日,業界期待已久的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方法終于對外公布。根據要求,新方法從2018年二月12號起執行,二月十二日至六月十一日為過渡期,此期間上牌的新能源乘用車和客車按照2017年補貼標準的0.7倍執行,新能源貨車和專用車按0.4倍執行,燃料動力電池汽車補貼標準不變,六月十二日起正式按照新補貼方法進行補貼。至此,一直困擾了行業的新能源汽車補貼調整政策落地。有機構稱,2018年的補貼新政落地,消除了行業最大的不確定性,屬于重大利好消息。新政策明顯傾向發展高續航里程的乘用車,大幅提升了電池能量密度的門檻,進一步加速優勝劣汰,行業龍頭強者恒強的格局將持續,利好三元鋰離子電池。
《我國制造2025》確定的技術目標是,到2020年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到300Wh/kg,2025年到400Wh/kg,2030年到500Wh/kg,高能量密度要求還有望推動固態電池發展。
以“鋰電雙雄”——贛鋒鋰業和天齊鋰業為代表的A股鋰電上市公司,從2017年九月十二日創出高點以來,便開始步入深度調整。贛鋒鋰業從2017年的九月十二日每股103.5元至2018年二月七日最低點50.18元,股價已經腰斬。從二月八日至二月二十三日,該股放量走出七連陽,僅7個交易日股價累計漲幅超過40%。天齊鋰業的波動率稍低一些,但也走出了幾近相同的趨勢。在時間上,“鋰電雙雄”股價快速攀升和2018年補貼新政的落地,兩者高度吻合。
2018年一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生產4.1萬輛,同比上升460%,銷售3.8萬輛,同比上升430%。新能源乘用車銷售3.4萬輛,其中純電動乘用車2.2萬輛,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1.1萬輛。新能源商用車的銷量為0.46萬輛,其中純電動商用車0.43萬輛。表面來看,銷量上升率像“火箭發射”,《汽車人》在一月份的銷量數據評論中提到,由于2017年年初補貼政策的不確定性,使很多新能源汽車生產商處于半停產狀態,所以去年基數非常低,才導致了今天出現高上升,盡管如此,這樣的銷量也為2018年開了個好頭。
短時間來看,由于新的補貼政策給予了四個月的緩沖期,防止了產業鏈議價和重新申報目錄的空窗期,所以2018年勢必出現淡季不淡的行情。有機構預計,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在100萬輛以上。如此來看,2018上半年碳酸鋰供需趨緊的平衡可能會被打破。碳酸鋰原料的價格在2018全年可能保持在13.5萬元到16萬元每噸的高位區間。
由于鋰電的幾家上市公司在近半年的時間里已經歷經了深度回調,泡沫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釋放。所以進入二月,全球股市高位震蕩,避險資金開始瘋狂搶籌優質的鋰電上市公司。如此巨幅震蕩,令很多人下意識認為該行業是一個周期性行業,但實則是一個半政策性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