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9年12月26日
鋰電池正極材料發展近況如何?
近幾年來,全球因為環境暖化、氣候丕變所造成的天災不斷,加速推動節能減碳已成為全球共同需面對的問題,同時因為人口持續的增加及新興國家的快速發展需求,加速了各項能源的消耗,油價的上漲已成為無法避免的趨勢,開發具備綠能環保概念之新替代性能源已是全球各先進國家的共識與努力方向,其中更以采用電力來取代石油的應用受到最高的關注。而如何把由我們生活環境中垂手可得的自然能量(如太陽能、風力、地熱、潮汐等物理性發電能量)妥善的儲存,再適時適地的放出來應用,關鍵即在于需找到兼具安全、可靠、使用壽命長、可依需求進行大小電流充放電、耐熱性佳、關鍵材料蘊藏豐富及符合環保要求等特點的儲能系統,毫無疑問的…磷酸鐵鋰電池是目前唯一、也是最佳的選擇。
鋰電池正極材料發展近況
在各類鋰電池使用的正極材料中,鋰鎳氧(LNO)及鋰鈷氧(LCO)之發展均早于鋰錳氧(LMO)、鋰三元(NCM或NCA)及磷酸鐵鋰(LFP)材料,鋰三元及鋰鈷氧更為目前3C產業用充電電池之主軸,以2011年全球近64,000噸的正極材料需求量中,此二項材料即分別占有約44%及34%之市占率,但此二者均因安全性因素(易于電池短路發生時產生急速放熱(Thermalrunaway)、引起燃燒或爆炸)而無法被應用于大電流放電系統(如電動載具、啟動電池、UPS等)或較惡劣環境(如設置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系統之長時間日曬、高溫環境);鋰錳氧應是另一種較佳的選擇,其在2011年全球銷售量約6,000噸,但因其高溫環境(>40)下會產生電壓陡降,材料本身的電容量較低,且循環壽命及安全性亦較差,故使得磷酸鐵鋰異軍突起,成為下一代新能源產業最受矚目的材料(2011年全球銷售量約4,000噸,較2009年成長約400%)。
事實上,在未來各類型新能源產業(如太陽能、風力、燃料電池等)所搭配的儲能電池,除了基本的儲能特性外,亦必須考慮其制造原料的料源是否穩定、成本是否合宜以及蘊藏量是否豐富等因素,才能發展出可千百年使用的新能源應用系統,而其它各類型的二次充電電池,不管是鈷(Co)、鎳(Ni)或錳(Mn)等金屬元素,其于地殼中的蘊藏量均遠遠不及鐵(Fe)元素,鋰鐵系統可因此更能符合未來新能源發展的長期需求;而在成本部份,在過去幾年內,透過海峽二岸正極材料業者的共同努力,在磷酸鐵鋰材料的產能及質量上均已快速的提升,成本也更具有競爭力,其于鋰電池之成本占比已由原來的30%以上降為20%以下,將可大幅提升其逐步滲透與擴大市場應用的速度。
正面面對專利的威脅與挑戰
依據臺灣某產業研究機構的研究報告指出,在2011年全球近4,000噸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銷售量中,包括中國廠商斯特蘭、貝特瑞、山東煙臺、臺灣廠商臺塑長園、立凱、美國廠商A123、Valence、加拿大廠商Phostech為全球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最主要的供應廠商,日本三井造船、住友大阪水泥及韓國韓華亦加速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磷酸鐵鋰材料之研究及擴建規劃,整體而言,仍以A123、Phostech、Valence及臺塑長園等公司在技術及量產實力上取得領先的地位。
而在最引人注目的專利布局爭議上,盡管磷酸鐵鋰其實是一種存在于自然界的天然礦石,且歸屬于美國德州大學Dr.Googenough所擁有的原始專利權事實上僅止于北美地區(含美國及加拿大),然而因前有日本NTT公司于2009年支付高額和解金解決專利糾紛,后有日(三井造船、住友大阪水泥)、美(A123)、臺灣(立凱、尚志)等公司支付巨額的授權金與權利金,加入以SudChemie為首的專利聯盟,更讓磷酸鋰鐵材料的專利問題成為眾多新能源領域廠商無可避免的發展障礙與心病。然而,以專利問題來影響或阻礙已刻不容緩的新能源產業的進步與發展,實非全體人類之福,就算妥協后支付巨額的權利金,亦將因材料成本過高而阻礙了磷酸鐵鋰材料于市場的滲透及擴大應用,這豈是造物主賜給我們這種天然礦產與聰明才智的初衷呢?
上一篇:發展電動汽車面臨的挑戰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