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突破10億/累計案例58GWh 恒翼能的“革變”
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9年12月19日
2019年,整體裝備訂單量突破10億元大關。
近3年時間,后段自動化整線實施累計案例達到58GWh。
創立13年,從單機設備到后段自動化整線方案的轉型,從自動化到模塊化、智能化的升階,廣東恒翼能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恒翼能”)交出了一份從量到質的跨越式完美答卷。
今年以來,雖然整個新能源行業正在步入寒冬,但是恒翼能經歷了多年的沉淀反而逆勢爆發,2019年截止11月整體訂單量已經達到了12.3億元。
恒翼能首席技術官/副總裁趙少華博士表示,公司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調整市場策略,2019年成功鎖定了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孚能科技、長城蜂巢能源、萬向一二三、寶能聚創新能源等一批動力電池的頭部企業,在市場上成功實現了逆勢爆發。
高工鋰電獲悉,恒翼能九成以上的業績貢獻來源于后段自動化整線的供給,近3年的累計的實施案例已達到58GWh,其中方形24GWh,軟包26GWh,圓柱8GWh,且大部分實施案例都集中在頭部電池企業。
“未來公司會憑借先進的技術、過硬的體質、豐富的大項目經驗和大客戶案例方面的優勢,繼續穩固市場地位,并進一步開拓海內外市場。”趙少華強調。
崛起:13年的厚積薄發
恒翼能成立于2006年,創業初期以模組/pack的充放電設備為主打產品,當時憑借一款20V10A的模組測試設備,成功導入蘋果的供應鏈體系,恒翼能的設備技術實力由此“一炮而紅”。
從2015年開始,恒翼能嗅到了新能源動力電池崛起的機會,便開始著手研發鋰電池后段化成分容及充放電檢測自動化設備。
至2017年,公司完成了從方形、軟包、圓柱等主流電池形態化成分容段全自動化線體的打造。2017年底,公司開啟了模塊化和智能化的技術路線。
到2018年底,公司推出了全新一代的數字化電源,電源無論從精度、充放電效率、放電回饋效率、能量密度、可維護性能等各項指標均達到了業內頂級水平。
與此同時,公司基于深度學習、人工智能與分容工藝的結合,推出了最新的容量預測系統。
該系統通過對分容過程中的電池進行預測,可大幅降低分容設備的數量,縮短生產周期,節約電力的成本。基于先進性與節能減排效應,該技術也獲得了2019年第21屆國家專利獎。
事實上,在動力電池企業對于裝備的水平要求不斷攀升,傳統單機裝備價值不斷下行的境況下,動力電池裝備企業普遍面臨生存“高壓”以及話語權趨弱的境地。
而恒翼能能夠持續保持業績增速,與其不斷革新產品矩陣(解決方案)、迭代技術、定調頭部企業市場有著重要關系。
“從結果來看,公司堅持模塊化、智能化的方向是非常正確的,而且我們會堅定不移往前推進,為鋰電池智能制造貢獻一份力。”趙少華表示。
革變:深度學習/人工智能與鋰電設備結合
隨著算力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深度學習算法的突破,深度學習、人工智能與各個領域行業的結合都在加快。在動力電池領域,行業領先的裝備企業也在不斷探索深度學習、人工智能與鋰電裝備的結合。
趙少華向高工鋰電表示,早在2017年,人工智能概念尚未火爆的時候,恒翼能就已經開始探索深度學習、人工智能與鋰電池設備的結合。
因為當時恒翼能就已經注意到,在鋰電池的生產過程中,每顆電芯都是一個獨立的數字,非常適合與大數據、深度學習與人工智能的應用結合。
目前,恒翼能在后段制造如化成、分容、靜置、檢測等各段的設備都在與深度學習、人工智能做結合。最早推出應用的是化成與分容段設備。
化成設備方面,公司電源部分采用強大的DSP處理器作為邊緣計算的載體,通過云端建造推送的數據模型,推測出電芯是否發生內短路,這樣可以有效預防電芯在化成過程中產生的熱失控,同時可以把有內短路的電芯挑選出。目前該設備已經在生產線現場實現批量應用。
分容設備方面,公司目前主打容量預測技術,基于深度學習、人工智能與分容工藝的結合,通過人工智能自主學習能力和數據模型優化,對電芯的特性去做學習、歸納和總結,使得機器在生產過程中不用對電芯進行完整的充放電循環,利用一部分數據,推測出容量。
運用容量預測技術,可以大幅減少前期的一次性設備投入,同時,后期運營成本也會降低,因為該技術大大縮短了分容時間,同時降低了充放電能耗,節約電費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產業降本的趨勢下,串聯化成技術被催生。通過在針床上把托盤中的電芯正負極相接串聯在一起,將以往每個電芯對應的單通道變成一個通道。
這樣的好處是:1、降低成本;2、充放電效率大大提升;3、設備體積大幅縮小。
“恒翼能是最早開發串聯化成設備的供應商之一,憑借在串聯化成方面的技術優勢,公司已經成功拿下了行業內兩家頭部動力電池企業的串聯化成量產線。”趙少華透露。
無論是串聯化成還是容量預測,都是旨在幫助動力電池企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而鋰電設備與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結合,也是動力電池制造向規模化、智能化、數字化方向的重要推進。
未來:擦汗擦淚砥礪前行
受補貼大幅退坡與宏觀環境影響,二三線動力電池企業頻頻暴雷。同時,整個產業鏈在降本的驅使下,導致設備行業滋生了諸多不良現象,對設備企業造成了嚴重影響。
趙少華說道:“做進暴雷的動力電池企業就像踩了坑,那踩坑了是趴著不動、停滯害怕還是努力爬出坑來,擦擦血擦擦汗繼續往前走呢。我相信強者會選擇后者。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空間是巨大的,而且目前這種困難是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陣痛,其他領域其實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
在趙少華看來,只能提升甄別客戶的能力,構建自身的風控防火墻,與優秀的頭部企業一起攜手往前走。整個行業會類似于大浪淘沙,剩下來的企業會走得更穩更夯實。
當前,動力電池市場的集中度在不斷提高,與此同時,恒大、寶能、中化國際等大財團、央企等都在大力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對于這些“新玩家”,趙少華表示,大財團、央企的進入恰恰印證了新能源市場的廣闊前景,這些新玩家選擇在這個時間點進入,是希望在行業走到底部即將起跳的時間點進行抄底。
這些新玩家具備雄厚的資金優勢,豐富老道的管理經驗,其進入一定會開啟新能源市場的新局面,恒翼能也會持續跟進與新玩家們的合作。
從全球新能源趨勢來看,韓系動力電池企業在中國市場布局加速,中國頭部企業積極走向海外。這對于設備企業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趙少華表示,目前化成分容段設備已經實現95%的國產化,現在最先進的鋰電池生產設備在中國,最先進的技術在中國,最全的產業鏈配套也在中國,因此大部分電池企業都會來中國尋找供應商。
現在中國無論是電池也好,設備也好,都在向全世界做輸出。
恒翼能已經做好了各項準備,2017年底成立了國際市場部,2018年以來積極開拓日韓、歐洲市場。目前,公司韓國日本的辦事處及倉庫已經成立,歐洲的辦事處將會于2020年成立。恒翼能希冀與客戶一起揚帆出海,進入全球新能源一級供應市場。
下一篇:*ST猛獅股東增持引來多個漲停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