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9年11月26日
22億元投建氫燃料汽車配件韓國氫能戰略揭秘
導語:中日韓在亞洲新能源產業格局中呈三足鼎立之勢,而氫能的崛起將帶來一波新的洗牌,在氫燃料電池方面,獨占鰲頭的日本,正面臨中國和韓國的全速追趕。
近日,據韓國媒體報道,現代汽車集團旗下零部件供應商現代摩比斯將會投資3800億韓元(約合22億元人民幣)在韓國蔚山市建立燃料電池汽車配件廠。
盡管現代摩比斯并沒有對外公布投資細節,但有跡象表明新的投資計劃將為現代汽車集團發展燃料電池汽車提供有力支持。3800億韓元的投資配件廠只是韓國布局氫燃料電池產業鏈的冰山一角,在這背后,則是韓國清晰的氫能布局版圖。
韓國的氫能路線圖:2025年量產10萬輛
早在今年2月,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對外正式發布了《氫能經濟活性化路線圖》(以下簡稱“路線圖”),根據該計劃,韓國政府計劃在2019年底前至少推4000輛氫燃料電池車上路,2022年將累計產量提升至8.1萬輛,并使得主要零部件的國產化率達到100%。
路線圖顯示,2025年韓國將打造年產量達10萬輛的生產體系,將氫燃料電池車售價降至目前的一半,即30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8萬元),基本上相當于普通燃油車的價格。
現代NEXO2018款基本型
韓國政府在2018年8月把氫能產業定位為三大戰略投資領域之一,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AI)并列。針對新三大戰略投資領域,2019年韓國政府將投資1.5萬億韓元(約合90.4億元人民幣),未來5年內總計投入9萬億——10萬億韓元。
如果該路線圖順利落實,韓國政府預計到2040年可創造出43萬億韓元的年附加值和42萬個工作崗位,氫能經濟有望成為該國創新增長的重要動力。文在寅曾公開表示,到2030年,韓國力爭在氫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領域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
路線圖還規定,到2040年,使得氫燃料電池車累計產量達到620萬輛,其中290萬輛面向韓國國內市場,330萬輛用于出口。就連韓國總統文在寅都參加了這場報告會,為該國氫燃料電池車的發展站臺。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次官鄭升一指出,中國計劃到2030年推100萬輛氫燃料電池車上路,而日本的目標是80萬輛,與鄰國相比,韓國“路線圖中的目標及開發、量產計劃并非無的放矢。”
加氫站助力:2022年投建310座加氫站
為保證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正常運行,韓國政府將通過為汽車加氫站提供補貼、放寬管制等措施,吸引民間資本參與。
目前,韓國國內有14座加氫站,計劃到2022年將增加到310座,2040年增至1200座。為此,韓國政府正在考慮為加氫站的建設和運營提供補貼,并放寬管制措施積極吸引民間資本的參與。
韓國還希望通過提高加氫站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率(由40%提升至80%以上),來降低加氫站建設成本,由目前的30億韓元降至2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204萬元)以下。
公共交通先行:2022年2000輛氫能巴士上路
韓國政府還計劃在公共交通領域普及氫燃料電池汽車,力爭到2022年有2000輛、2040年有4萬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投入使用。此外,到2021年,韓國警方將會用氫燃料電池汽車替換820輛警務大巴。
在公共交通領域,韓國計劃2019年在7座城市推廣35輛氫燃料電池巴士,2022年增加到2000輛,2040年進一步增至4萬輛;同時,今年也將在首爾試運行氫燃料電池出租車,計劃到2040年增加到8萬輛。
從2021年開始,韓國垃圾收集車、灑水車、清掃車等專用車領域將引入氫燃料電池卡車,而后擴大到物流車等領域。此外,韓國也在研發和試驗氫動力船舶、氫動力列車、氫動力無人機等項目。
韓國發展氫能的背后考慮
那么,韓國大力發展氫燃料電池背后主要有哪些考慮呢?
根據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分析,韓國大力發展氫燃料電池戰略主要基于以下三點理由。
首先,用新能源戰略提升經濟的頹勢。
根據最近韓國海關公布的信息,今年上半年韓國出口商品總額再次下滑,同比下降了8.5%,出口額約為2713.36億美元,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韓國,出口受到重創后,自然會影響其整體的GDP增速。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實施對韓國的半導體材料限制出口,使得韓國本土的半導體廠商遭受重創,也這對韓國經濟造成較大的傷害。
數據顯示,上半年韓國經濟增速很不理想,今年一季度僅實際增長1.7%、二季度為2.1%,與以往動不動達到或超過3%的增速相比,下滑明顯。
在此背景下,發展氫能,用新能源戰略來提振韓國經濟成為文在寅政府在經濟方面施政的突破口之一。
其次,希望利用氫能源實現可再生能源的高效開發和利用。
韓國地理區位跟日本有些類似,地少人多,自然資源匱乏,幾乎沒有任何化石能源儲量,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可開發量也十分有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全部依賴進口,政府為減少對化石能源的進口依賴,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也就成為必然選擇。
最后,希望通過加大投入實現技術領先。目前,韓國產業結構缺乏靈活性,就業、教育體制僵化,制約了新興產業的發展,以革新為主導的風投創意產業發展動力不足,加大新能源領域的投資能激活制造產業鏈,在新能源的前沿技術方面掌握主動權。
下一篇:松下助攻解析IMEC的全固態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