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9年10月11日
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處于關鍵過渡期,鼓勵發展氫能汽車
1月12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19)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發表了以“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發展”為主題的演講。
在談到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萬鋼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正在處于一個市場導入期到產業成長期過渡的關鍵階段,在全球的產業體系中占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引領和加速了汽車電動化的進程。
萬鋼表示,發達國家把氫作為能源管理,創制了科學安全的氫加注站建設和車載氫罐技術標準及監測體系,有力推動了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
建議借鑒先進經驗,總結試點成果,抓緊研究修訂氫能、加氫站和儲氫技術標準,提升檢測能力,盡快破除標準檢測障礙和市場準入壁壘,加強和完善氫能生產、儲運和供銷體系建設。
同時,應及時把產業重點向燃料電池汽車拓展,我國已形成的電-電混動技術優勢,適合燃料電池技術特點,也適應我國技術和產業發展的特點。
此外,要加大對燃料電池發動機的研發力度,攻克基礎材料、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難關,當前重點要突破膜電極、空壓機和儲氫罐的產業化。
在保持政策連續性和加強體制機制創新方面,萬鋼建議如下:
要嚴格執行油耗標準、雙積分等產業政策,適時轉化為碳交易機制,增強汽車企業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內生動力;
加大支持分時租賃和共享服務等商業模式創新,推動企業向產品、服務、充電、運營等多環節組合的新型商業模式轉變;
認真研究2020年對純電動、插電式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退出后的稅收優惠政策,使交通運行零排放和超低排放車輛成本得到補償和獎勵;
以安全、節能、環保為導向,加強安全運行管理與服務,取消對續駛里程、能量密度等細節要求,把技術的決策交給企業,讓市場選擇最合適的產品;
加強車用動力蓄電池退役后儲能梯次利用和材料回收再利用的技術研發、商業模式和政策支持。
應進一步發揮國家戰略規劃的引領作用,在認真總結前期規劃實施效果的基礎上,盡快著手研究制定面向2035年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及規劃,制定新時代創新方向和戰略目標,明確新形勢下的發展路徑和政策支撐,提出全面實現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給產業界一個長期、明晰的發展預期,堅定各方信心,率先落實改革開放新舉措,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產能轉換,確保新能源汽車健康發展。
堅持創新驅動,加強科技創新對新能源汽車持續發展的引領支撐
1、循序漸進、與時俱進地充實和完善新能源汽車重點科技專項
要把安全,特別是動力電池系統的電-熱安全作為新能源汽車最關鍵的指標。從動力電池的單體模塊、電池包、電-熱管理以及結構布置等方面綜合考慮,特別重視材料的穩定性、充放電機制、熱失控防護和電-熱管理系統,實現最佳系統解決方案。
同時,還要注重整車輕量化設計、材料工藝,提高空氣動力學性能,研究智能化節能駕駛控制模式。電動汽車相對比較重,駕駛性能對車輛能耗影響大,在性能能夠保證的同時,要規范駕駛行為。
2、持續提升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
重大科技專項要進一步加強高能量動力電池、高效率驅動電機和能量回饋系統,以及高功率燃料電池、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化。
3、協調推進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和燃料電池動力系統開發
內燃機領域面臨著重大壓力,油耗法規更加嚴格、排放標準更加嚴酷,特別是檢測規范更加動態,我們要迎難而上,繼續充分利用內燃機領域的新技術,推廣應用注入稀薄燃燒、均質壓燃、轉子發動機等創新成果,促進內燃機與電驅動技術的融合、與智能控制的融合,支撐內燃機產業的轉型升級。
4、要以新能源汽車為載體,著力研發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技術
《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鼓勵了跨界融合,無論從芯片、傳感器到通信服務,各行業的跨界融合已經成為現代市場的新特點,建立了共享平臺。而高性能激光特種、基于北斗導航的高精度定位系統和基于視覺和毫米波融合的自動駕駛關鍵部件,也已經開始走上市場。
5、充實、拓展和完善技術標準體系,加強檢測能力建設
中國電動汽車的標準體系,隨著產業化不斷的豐富,形成了包含基礎設施、整車、系統及零部件、接口標準在內的相對完善體系。我國新能源汽車電動汽車的標準已經有120項,特別是中國電動汽車標準化工作路線圖頒布以來進展迅速。目前存在的難點是加氫站的建設,發達國家把加氫站作為能源管理,創造了科學安全的氫加注建設和車載的氫罐技術標準、檢測體系,有力地推動了燃料電池汽車的商業化。建議我國要借鑒先進經驗,總結試點成果,抓緊研究氫能加氫站和儲罐技術標準,提升檢測能力,盡快破除標準的檢測障礙和市場準入壁壘。
遠近結合、供需匹配,協調推進新能源汽車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路程,遵循公交優先的原則,從城市公交、出租車入手,逐步拓展到共享汽車、物流車、專用車、私人用車領域。按照市場導向,合理有序地形成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市場、基礎設施和政策法規的綜合優勢。
2017年以來,我國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呈快速增長趨勢,應及時推動插電式混合動力發展,同時向增程式混合動力發展方向轉變。在帶動產能轉換的同時,使排放降到更低,有效支撐產業轉型升級。
應及時推動燃料電池產業的產業化。相對于遠程公交、雙班出租、城市物流、長途運輸等交通方式,燃料電池汽車具有清潔、零排放、續航里程長、加速時間短的特點,是適應市場需求的最佳選擇,要及時把產業化重點向燃料電池汽車拓展。
我國氫氣來源廣泛,具有大量的工業副產氫氣,又有大量的棄風棄光電、低谷電可用制氫的存量資源,由于規模化的供氫體系不完善,輸運成本比較高,用氫價格偏貴,技術標準不完善,還沒有形成持續的商業模式,要明確規劃、加大投入、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研發和商業化。
做好總體規劃布局,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建議各地方政府出臺政策,允許小區物業收取一定合理的充電服務費,以提高協助安裝和管理充電樁的積極性。
在電動化、智能化的進程中,新能源汽車將逐步發展為移動儲能終端,實現與能源網的互聯互通,所以新能源汽車將推動能源消費變革,而能源生產的變革又將促進新能源汽車全運營周期的零排放。所以要鼓勵地方政府在能源價格、建設用地、商業模式、政策支持等方面大膽創新,加快各類充電設施市場化建設和運行。
另一方面,基礎建設方面要完善政策和標準體系。對于氫能源來說:一要加速技術創新,提高制氫的效率、降低成本;二要建立完全的氫能加注、儲運技術標準法規;三要加快氫能生產、運輸和銷售體系建設;四要加強監測能力建設;五要加強公眾科普宣傳,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加強體制機制創新
財政補貼對于新能源汽車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前期發展中。但財政補貼只是階段性的,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會逐步退坡。政策不只是財政政策,還應有其他的綜合政策。
一是嚴格執行油耗標準、雙積分等產業政策,并且適時轉化為碳交易機制增強汽車企業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內生動力。
二是將推廣新能源汽車作為“藍天保衛戰”的重要戰略支撐,賦予新能源汽車用戶更多的路權和準購權,將道路交通電動化規模效益與城市大氣環境績效考核相結合。
三是要加大支持分時租賃共享服務等商業模式創新,推動企業向產品、服務、充電、運營等多環節轉變。
四是充分研究2020年對純電動、插電式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退出后的稅收優惠政策,使交通運輸零排放和超低排放車輛成本得到補償和獎勵。
五是以安全、節能、環保為導向,加強安全運行管理與服務,逐步取消對于續駛里程、能量密度等細節要求,把技術的決策權交給企業,而讓市場選擇最合適的產品。
六是要鼓勵金融創新。開展新能源汽車分期付款業務并給予優惠貸款,使購買成本與使用成本互補。公平、規范地完善新能源汽車保險業務。
七是加強車用動力蓄電池退役后儲能梯次利用、材料回收再利用。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是雙周期的,在車上退役以后還能夠長期的作為儲能來進行梯次利用,最后材料回收。
八是積極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實現汽車電動化。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分地區、分車型、分用途的來實現電動化,特別是實現公交、出租、共享、物流汽車全電動化。海南省作為國家創建生態文明先行區和試驗區,率先提出了清潔能源汽車發展規劃,明確到2030年實現全島新增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
在談到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萬鋼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正在處于一個市場導入期到產業成長期過渡的關鍵階段,在全球的產業體系中占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引領和加速了汽車電動化的進程。
萬鋼表示,發達國家把氫作為能源管理,創制了科學安全的氫加注站建設和車載氫罐技術標準及監測體系,有力推動了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
建議借鑒先進經驗,總結試點成果,抓緊研究修訂氫能、加氫站和儲氫技術標準,提升檢測能力,盡快破除標準檢測障礙和市場準入壁壘,加強和完善氫能生產、儲運和供銷體系建設。
同時,應及時把產業重點向燃料電池汽車拓展,我國已形成的電-電混動技術優勢,適合燃料電池技術特點,也適應我國技術和產業發展的特點。
此外,要加大對燃料電池發動機的研發力度,攻克基礎材料、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難關,當前重點要突破膜電極、空壓機和儲氫罐的產業化。
在保持政策連續性和加強體制機制創新方面,萬鋼建議如下:
要嚴格執行油耗標準、雙積分等產業政策,適時轉化為碳交易機制,增強汽車企業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內生動力;
加大支持分時租賃和共享服務等商業模式創新,推動企業向產品、服務、充電、運營等多環節組合的新型商業模式轉變;
認真研究2020年對純電動、插電式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退出后的稅收優惠政策,使交通運行零排放和超低排放車輛成本得到補償和獎勵;
以安全、節能、環保為導向,加強安全運行管理與服務,取消對續駛里程、能量密度等細節要求,把技術的決策交給企業,讓市場選擇最合適的產品;
加強車用動力蓄電池退役后儲能梯次利用和材料回收再利用的技術研發、商業模式和政策支持。
應進一步發揮國家戰略規劃的引領作用,在認真總結前期規劃實施效果的基礎上,盡快著手研究制定面向2035年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及規劃,制定新時代創新方向和戰略目標,明確新形勢下的發展路徑和政策支撐,提出全面實現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給產業界一個長期、明晰的發展預期,堅定各方信心,率先落實改革開放新舉措,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產能轉換,確保新能源汽車健康發展。
堅持創新驅動,加強科技創新對新能源汽車持續發展的引領支撐
1、循序漸進、與時俱進地充實和完善新能源汽車重點科技專項
要把安全,特別是動力電池系統的電-熱安全作為新能源汽車最關鍵的指標。從動力電池的單體模塊、電池包、電-熱管理以及結構布置等方面綜合考慮,特別重視材料的穩定性、充放電機制、熱失控防護和電-熱管理系統,實現最佳系統解決方案。
同時,還要注重整車輕量化設計、材料工藝,提高空氣動力學性能,研究智能化節能駕駛控制模式。電動汽車相對比較重,駕駛性能對車輛能耗影響大,在性能能夠保證的同時,要規范駕駛行為。
2、持續提升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
重大科技專項要進一步加強高能量動力電池、高效率驅動電機和能量回饋系統,以及高功率燃料電池、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化。
3、協調推進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和燃料電池動力系統開發
內燃機領域面臨著重大壓力,油耗法規更加嚴格、排放標準更加嚴酷,特別是檢測規范更加動態,我們要迎難而上,繼續充分利用內燃機領域的新技術,推廣應用注入稀薄燃燒、均質壓燃、轉子發動機等創新成果,促進內燃機與電驅動技術的融合、與智能控制的融合,支撐內燃機產業的轉型升級。
4、要以新能源汽車為載體,著力研發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技術
《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鼓勵了跨界融合,無論從芯片、傳感器到通信服務,各行業的跨界融合已經成為現代市場的新特點,建立了共享平臺。而高性能激光特種、基于北斗導航的高精度定位系統和基于視覺和毫米波融合的自動駕駛關鍵部件,也已經開始走上市場。
5、充實、拓展和完善技術標準體系,加強檢測能力建設
中國電動汽車的標準體系,隨著產業化不斷的豐富,形成了包含基礎設施、整車、系統及零部件、接口標準在內的相對完善體系。我國新能源汽車電動汽車的標準已經有120項,特別是中國電動汽車標準化工作路線圖頒布以來進展迅速。目前存在的難點是加氫站的建設,發達國家把加氫站作為能源管理,創造了科學安全的氫加注建設和車載的氫罐技術標準、檢測體系,有力地推動了燃料電池汽車的商業化。建議我國要借鑒先進經驗,總結試點成果,抓緊研究氫能加氫站和儲罐技術標準,提升檢測能力,盡快破除標準的檢測障礙和市場準入壁壘。
遠近結合、供需匹配,協調推進新能源汽車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路程,遵循公交優先的原則,從城市公交、出租車入手,逐步拓展到共享汽車、物流車、專用車、私人用車領域。按照市場導向,合理有序地形成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市場、基礎設施和政策法規的綜合優勢。
2017年以來,我國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呈快速增長趨勢,應及時推動插電式混合動力發展,同時向增程式混合動力發展方向轉變。在帶動產能轉換的同時,使排放降到更低,有效支撐產業轉型升級。
應及時推動燃料電池產業的產業化。相對于遠程公交、雙班出租、城市物流、長途運輸等交通方式,燃料電池汽車具有清潔、零排放、續航里程長、加速時間短的特點,是適應市場需求的最佳選擇,要及時把產業化重點向燃料電池汽車拓展。
我國氫氣來源廣泛,具有大量的工業副產氫氣,又有大量的棄風棄光電、低谷電可用制氫的存量資源,由于規模化的供氫體系不完善,輸運成本比較高,用氫價格偏貴,技術標準不完善,還沒有形成持續的商業模式,要明確規劃、加大投入、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研發和商業化。
做好總體規劃布局,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建議各地方政府出臺政策,允許小區物業收取一定合理的充電服務費,以提高協助安裝和管理充電樁的積極性。
在電動化、智能化的進程中,新能源汽車將逐步發展為移動儲能終端,實現與能源網的互聯互通,所以新能源汽車將推動能源消費變革,而能源生產的變革又將促進新能源汽車全運營周期的零排放。所以要鼓勵地方政府在能源價格、建設用地、商業模式、政策支持等方面大膽創新,加快各類充電設施市場化建設和運行。
另一方面,基礎建設方面要完善政策和標準體系。對于氫能源來說:一要加速技術創新,提高制氫的效率、降低成本;二要建立完全的氫能加注、儲運技術標準法規;三要加快氫能生產、運輸和銷售體系建設;四要加強監測能力建設;五要加強公眾科普宣傳,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加強體制機制創新
財政補貼對于新能源汽車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前期發展中。但財政補貼只是階段性的,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會逐步退坡。政策不只是財政政策,還應有其他的綜合政策。
一是嚴格執行油耗標準、雙積分等產業政策,并且適時轉化為碳交易機制增強汽車企業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內生動力。
二是將推廣新能源汽車作為“藍天保衛戰”的重要戰略支撐,賦予新能源汽車用戶更多的路權和準購權,將道路交通電動化規模效益與城市大氣環境績效考核相結合。
三是要加大支持分時租賃共享服務等商業模式創新,推動企業向產品、服務、充電、運營等多環節轉變。
四是充分研究2020年對純電動、插電式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退出后的稅收優惠政策,使交通運輸零排放和超低排放車輛成本得到補償和獎勵。
五是以安全、節能、環保為導向,加強安全運行管理與服務,逐步取消對于續駛里程、能量密度等細節要求,把技術的決策權交給企業,而讓市場選擇最合適的產品。
六是要鼓勵金融創新。開展新能源汽車分期付款業務并給予優惠貸款,使購買成本與使用成本互補。公平、規范地完善新能源汽車保險業務。
七是加強車用動力蓄電池退役后儲能梯次利用、材料回收再利用。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是雙周期的,在車上退役以后還能夠長期的作為儲能來進行梯次利用,最后材料回收。
八是積極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實現汽車電動化。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分地區、分車型、分用途的來實現電動化,特別是實現公交、出租、共享、物流汽車全電動化。海南省作為國家創建生態文明先行區和試驗區,率先提出了清潔能源汽車發展規劃,明確到2030年實現全島新增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
下一篇:鋰離子動力電池產業化發展路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