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9年10月01日
堅瑞沃能深陷債務危機面臨退市風險 能否逆轉
近日,堅瑞沃能發布公告稱,目前公司深陷債務危機、面臨經營困難,大規模債務逾期致使公司及子公司深圳市沃特瑪電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沃特瑪”)大量銀行賬戶被凍結、大量經營性資產被查封,人員流失嚴重,生產經營受到嚴重影響。
如果公司恢復生產事項無法得以有效推進,應收賬款不能及時收回或沖抵供應商欠款,那么將繼續加大壞賬準備和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金額。
根據沃特瑪三季度公告顯示,截止2018年9月30日,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資產為12.2億元,1—9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9億元,其中第三季度虧損12.4億元,預計第四季度發生折舊及攤銷、人員費用、財務費用、租賃費用以及按照會計政策計提的減值準備等共計約7.5億元,不包括經營過程中產生的虧損及因其他原因對個別資產單獨計提減值準備的影響。
上述事項將導致公司在第四季度繼續虧損。若公司經營狀況持續惡化,公司凈資產存在為負的可能性。
堅瑞沃能表示,如經審計后公司2018年全年凈資產為負,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第十三章相關規定,公司出現“最近一個年度的財務會計報告顯示當年年末經審計凈資產為負”,深圳證券交易所可以決定暫停公司股票上市。
公告還透露,目前公司正在竭力解決面對的債務危機及經營困難,具體包括:要求沃特瑪加強催收應收賬款,適當時候可以采取法律手段,降低應收賬款規模,獲得現金流;與供應商積極磋商,以庫存材料、電池及車輛等存貨、固定資產銷售抵賬的形式解決到期債務;積極與銀行等金融機構溝通,通過以應收賬款、股權、專利質押等給銀團增信來維持目前融資現狀。
事實上,為挽救公司目前現狀,堅瑞沃能正在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及開展恢復生產工作。前不久,堅瑞沃能旗下全資子公司西安堅瑞利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堅瑞利同”)于2018年10月21日在北京與天津進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進平科技”)等4家企業及自然人簽署了《陜西利同壹號新能源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合伙協議》(以下簡稱“有限合伙協議”),擬共同發起設立陜西利同壹號新能源有限合伙企業(暫定,以工商登記為準)。
而這次有限合伙協議的簽署,在堅瑞沃能看來主要有兩個目的。第一為恢復渭南陜西沃特瑪的生產經營籌措了資金。第二,上述合作方之一的進平科技在幫助公司積極展開自救、恢復生產的同時,也致力于引進國際同行業資金和先進的電池制造技術,為公司未來的主營業務發展起到尤為積極的作用。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該協議依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主要存在以下4大風險:1.當前有限合伙企業合伙人的資金尚未到位,實施進度無法保障。2.原有的生產線尚需改造,需要時間,而后續改造、原材料采購資金無保障。3.因債務危機導致人員流失嚴重,對恢復生產極為不利。4.由于拖欠供應商款項,公司需要重新構建供應商、客戶等上下游關系,難度較大。5.天津進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或其指定第三方如何與何時參與公司的資產及債務重組事項。
堅瑞沃能成立于2005年4月30日,原是西安的一家消防設備制造銷售公司。2016年,堅瑞沃能以52億元的價格收購動力電池生產商沃特瑪100%股份,同時將主業變更為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
隨著國家對高能量密度電池的政策傾斜,三元電池的比例正在迅速上升,不耐低溫、能量密度相對小的磷酸鐵鋰材料的市場占比不斷下滑。因此,主攻磷酸鐵鋰電池的沃特瑪逐步在市場遇冷。
沃特瑪電池主要采用磷酸鐵鋰路線,能量密度低,補貼退坡后,其動力電池很難達到補貼要求,依靠以前的反向定制方式來獲取國家補貼的方式已經不可能了。
全國乘用車聯合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在工信部公布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2018年第6批)中,乘用車搭載的電池密度高于120Wh/kg的占到97%,高于140-150Wh/kg的三元電池也達到70%。而根據數據統計,國內磷酸鐵鋰電池領域2017年的生產企業數量比2016年減少了一半。
在這樣的背景下,忽略技術提升,單純依靠產能擴展的模式已經不再適合當下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的現狀了。
事實上,在政策催化劑不斷升溫的大背景下,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的要求進一步拾級而上,在這一背景下,我國動力電池相關企業數量已從2016年的150家下降至2017年年底的不到100家。而到了8月底,實現給主機廠裝機的動力電池企業只剩下了48家。
OFweek產業研究院分析師認為,沃特瑪事件的發酵會對新能源汽車行業、動力電池行業、上游供應鏈等多個領域產生重要影響,這也將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跟過去野蠻生長時代作別的一個分水嶺。
根據OFweek產業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9月動力電池裝機量累計達28.74Gwh,同比增長102.31%,已經超過去年前十個月的累計裝機量總和。然而從企業的裝機量來看,裝機總量前十動力電池企業占整體的比例達到了90%以上,其中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兩家企業市場份額占比達66.30%,遠遠甩開第二陣營的企業。
本文摘自:OFweek鋰電網